在阅读本文之前,麻烦您点一下旁边的“关注”,能供您随时进行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毛主席晚年的时候,身边并没有子女陪伴,他的起居生活全由工作人员的照顾,而在他身边的助理和秘书中,比较得力的便是张玉凤和孟锦云了。其中孟锦云陪伴了毛主席晚年中的大部分时光。 孟锦云曾是文工团的舞蹈演员,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了毛主席的舞伴,随后便一直跟随毛主席,成为了他身边最重要的工作人员,毛主席待她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女儿一般,常常与她讨论名著典籍。 而孟锦云也十分心疼毛主席晚年如同空巢老人一般的孤寂之感,于是便会在工作之余看望毛主席,他们俩也成为了毛主席生前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毛主席晚年时身体极差,作为他的秘书,孟锦云对主席无微不至。某天,毛主席意外想起了江青,皱了皱眉,询问小孟说:“我和她离婚怎样?” 毛主席与小孟提起江青 江青作为毛主席的夫人常常借毛主席的名义滥用职权,有时还会直接签署文件。 对此毛主席也曾直言不讳的批评她,说她带着个人主义的种种缺点,带着剥削阶级的作风来到革命的队伍,说她小资产阶级的尾巴没有完全割掉。而毛主席也从来不让她插手国家大事。 在生活的朝夕相处中也暴露了她更多的缺点和毛病,江青有着极强的虚荣心,这引起了毛主席极大的反感。 毕竟老一辈的革命家生活作风都是非常淳朴的,不喜奢靡。除此之外,她的坏脾气也一点点的显现出来,江青遇事急躁,喜欢走极端,对不喜欢的人和事都要找机会寻求报复,时不时的就会与毛主席大发脾气,进而发生激烈的争执。 到了后期,毛主席与江青都是选择了分居生活,夫妻的身份也名存实亡。后来,“三查”中查到江青的入党时间问题,她说自己是1932年入党,组织人员却说自己是1935年。 这一下子把江青的坏脾气点着了,她更是疑心有人要故意整垮她,两天之后,她便急不可耐的去到毛主席的住处,想要毛主席为她说句话。 “按组织的原则谁也不能搞特殊,你更要身先士卒,做出该有的表率!身正不怕影子斜,莫须有的事情,还要怕工作人员审查吗?”毛主席气愤的说道。 随后江青便摔门而出,自此之后,不再与毛主席有频繁的来往,对此,毛主席也会时常感到烦闷,但他的身份不同,不能像普通人那样与知己吐露。 因此,他很少与旁人提起关于江青的事,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默默地坐在沙发上在思考着什么。 但这一天晚上,毛主席在书房看人民日报,突然把小孟喊了进来,孟锦云以为是毛主席想要茶水,便立马端着茶杯,小心的递了过去,而接下来毛主席的询问,却让孟锦云感到一阵惶恐,手里的杯子也微微颤抖了一下,一时不知如何作答才好。 “小孟啊,有一个问题困扰了我好久了,你说我要是跟江青离婚了,全国人民心里会怎么想呢?人一上了年纪啊,就喜欢胡思乱想,偏偏啊,我是最不喜欢这样的。” 毛主席眼眶微微湿润,低声地询问着孟锦云,言语间充满了真诚。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毛主席向孟锦云提起江青。 可能是因为上了年纪,腿脚有些不便,毛主席平时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坐着或者躺着之中度过了,也难免会有诸多感慨。 作为毛主席的秘书,孟锦云在毛主席晚年陪伴其身边,两人无话不说,胜似亲人。 毛主席与“孟夫子”结识 由于从小热爱舞蹈,孟锦云年纪轻轻便有着扎实的舞蹈功底,1963年,她年纪尚小,还不能正式上台表演,所以只能做一些幕后工作,在排舞之余帮助正式的舞蹈人员训练,整理服装等等。 孟锦云从小便懂事乖巧,而且非常勤劳,其他舞蹈老师分配她的任务,她也从来不抱怨,并能够按时出色完成。 也许正是因为她的不骄不躁,待人接物充满真诚,才会遇到这样的机会,当时文工团在挑选舞蹈演员,前往北京参加演出。 但由于许多很多舞蹈演员都被排练了其他演出节目,实在调不开日程,最后文工团想尽办法进行协调,让其他舞蹈团的出色的演员也过来参选,但最后还是差了一个人,这可怎么办呢? 这时,团长透过窗户,依稀可见一个小小的人影在院中起舞,她身材纤弱,体态轻盈,团长走到门边仔细端详着,她身着素色衣裙,在熟悉的练着一些舞蹈基本功。 当时还不满15岁的她,已经能将一整套动作做的行云流水,团长看着眼前娇俏的女孩满意的点了点头,“就是她了”! 孟锦云此时还不知道正是这次演出,让她的人生轨迹开始发生改变。跟随着众多经验丰富的前辈们来到了北京,这时她才知道是要给中南海的宴会伴舞。 小小年纪的她看到这种场面一下子有些慌了,看到这么多比她优秀的前辈更加害怕了起来。但她安慰自己,“这样难得的机会,我是不是还能看到毛主席呢!这是多么幸运的事啊” 说着慢慢的放松了下来,在舞会开始的当天晚上,灯光璀璨,淡黄色的光束围绕着翩翩起舞的男男女女,在场的人纷纷携着自己的舞伴步入舞池中央,随后优雅的奏乐缓缓响起。 孟锦云哪里看过这种场面,她不知道会分配给谁作舞伴,于是好奇的四处张望着,正巧,这一幕被坐在沙发上喝茶的毛主席看到了。 毛主席侧身向旁边的工作人员指着说,“那个女孩是谁?看上去年纪不大呀!她在四处张望什么呢?” 工作人员随即把孟锦云叫了过来,没想到竟然是主席要见自己,到了毛主席面前,孟锦云一紧张,什么都忘记了,之前还说要跟毛主席打招呼,现在却是头也不敢抬了。 毛主席看着面前这个头也不敢抬的小姑娘,放慢了语气并安慰她说,“小姑娘不要害怕,你叫什么名字啊?” “我叫孟……锦云” “孟这个姓氏,我是很喜欢的,听起来就给人一种知识渊博的感觉,很不错,看你这样腼腆,我就叫你孟夫子吧” 孟锦云没有想到作为国家领导的毛主席竟然如此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丝毫没有什么架子,于是,她也不自觉的放松了起来,开始跟毛主席聊天。 他们谈到了孟锦云的家乡,得知孟锦云是湖北人,毛主席欣喜的笑着说道,“你是湖北人,那我们算是半个小老乡了”。 “半个小老乡?那您是湖南人吧!”孟锦云灵机一动的说道。 “对喽!孟夫子果然聪明啊!” 就这样毛主席跟孟锦云聊了很久,后来还一起跳了舞,孟锦云非常感激自己能有这么幸运,竟然成为了毛主席的伴舞。经此一事之后,孟锦云渐渐崭露头角,又获得了几次去中南海伴舞的机会,也逐渐与毛主席熟络起来。 几年之后,毛主席的身体逐渐出了问题,已经不经常出席宴会了。孟锦云了解到毛主席近来身体不好,眼睛也患上了白内障,内心非常焦急,就想要去看望毛主席老人家。 通过当时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张玉凤的帮助,以及层层的审批,孟锦云终于见到了毛主席。经过了这几年不见,毛主席已经没有和她第一次见面时的精神状态。 “孟夫子,我们好几年没有见面了呀!”没想到视物模糊的毛主席还会记得自己,孟锦云赶到鼻子一酸,当即就要哭出来。看到毛主席身体欠佳,孟锦云便想要留下来照顾他,毛主席便安排她为自己的秘书人员,负责自己的起居,有时也会处理一些琐事。 自此以后,孟锦云便开始和张玉凤一样,负责照顾毛主席的晚年生活,而这段时光也成为了彼此暖心的回忆。 毛主席在感到孤寂时,孟锦云会给他讲笑话,给毛主席疏解心情,而毛主席也会给孟锦云讲革命的故事。除此之外,毛主席生平第一次做手术时,孟锦云也一起陪同前去。 小孟陪主席度过艰难晚年 1975年,此时的毛主席还身在湖南长沙,他患了眼疾,不能长时间看书,就让工作人员朗诵古诗词给他听,当时文化部还组织专门的小组,为主席录制古诗词唱曲。 其中毛主席对于那一篇《贺新郎·送胡邦衡侍制赴新州》非常喜欢,曾反反复复听上了整整一天。 1975年4月2日,毛主席得知董必武先生在北京离世的消息,一度悲痛难忍,明知道自己有眼疾,可眼泪却一直在眼眶里打转不停。 毛主席在床上一躺就是一整天,一直播放着《贺新郎》的录音带,孟锦云在门边看到毛主席这样忧心也是心疼不已,虽然想要主席停下来吃点东西,但也不敢盲目打断。 次日,毛主席便让工作人员来重新录制《贺新郎》,他把词的末尾一句由“更南浦,送君去”,改成了“君且去,休回顾”。 毛主席的一生作诗作词数不胜数,更有名篇收录进教科书中,以一首词来送别昔日的战友,用这样一种方式来悼念董老与他一起参加革命,一起经历长征,以寄托他无尽的哀思,纸短情长,毛主席希望用这短短的诗词来表达他无尽的哀伤。 经历了董老离开人世的深切悲痛之后,毛主席的眼睛最终还是撑不住了,在我们还以为他还是那个神采奕奕的领导人,是那个风华正茂、谈吐文雅的毛主席时,而他的身体却已经开始需要做手术了。 毛主席患有严重的白内障,已经有一两年的时间看不清东西了,虽然这时的主席已经有82岁高龄了,但是为了回到这个光明灿烂的世界,他还是坚定的选择做手术。 在手术之前,毛泽东向工作人员小孟提出了一个“意料之外”的要求,毛主席想要在做手术时,在旁边播放诗词磁带。 这让孟锦云很是担心,想让他打消这个主意,但又不敢直接说出口,于是试着问了问,“主席,这是您第一次做手术,是不是有点害怕了,唐院长(唐由之,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暨眼科医院名誉院长)医术很高明的,是他们医院的一把手,您难道还不放心吗?” 毛主席听到这话便笑了起来,“小孟啊,这个小小的眼科手术我是很信得过唐院长的,但是我平时听词曲听惯了,做手术听不见曲子,我反倒不安了。”小孟明白了主席的意思,便答应了,马上将这个情况跟唐院长商量。 1975年8月21日,岳飞的《满江红》壮志激昂,回荡在整个手术室中,也许是毛泽东敬佩岳飞的民族大义和崇高气节,于是选择了这样一首诗词,果然手术像主席说的那样很快就顺利的结束了。 据唐由之院长说,“15分钟手术就顺利完成了,我轻轻的把主席的眼睛包上,他还问我,是不是来打麻醉了”。 小孟笑着跟唐院长说,“主席平日里听词曲就非常专注,常常我喊他好几声都不应和呢!刚才应该也是像平时那样神游物外了吧”! 唐院长微笑着看着孟锦云,缓缓开口道,“幸好毛主席身边有你这样细心的工作人员,连他平日的小习惯你都如此放在心上,毛主席刚做完手术这段时间,可要好好留心呀!” 是虱子?不是虱子? 做完手术之后,毛主席的眼睛很快便康复了,整个人容光焕发显得格外精神,由于惦记着北京的故友和家人。 1975年冬,毛主席决定返回北京,打算在北京过年,不久后也迎来了自己的生日,对于毛主席最后一个生日,孟锦云有幸陪同在主席身边。 在生日那天,除了毛泽东的孩子们,很多工作人员也来陪他过生日,毛主席微笑的看着他们,风华正茂,如花一般的年纪,看着看着似乎出了神,可能也是在回忆自己年轻时的模样。 孟锦云看到主席一个人在一旁坐着,便想逗他老人家开心,“主席,您今天生日,我给您磕个头吧!” 毛主席刚想要拒绝,但坐在轮椅上行动不便。 “我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听到这话,毛主席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连忙让她赶紧起来。 “孟夫子啊,就会拿我寻开心,那我也给你们讲个故事吧!” “好呀好呀,您快讲,我们最爱听您讲故事啦!” “从前有个人呐,从身上抓出来一只虱子,原本以为是虱子,结果不是虱子。过了一会,另外一个人捡了起来一看,说还以为不是虱子,可不就是个虱子!” 众人哈哈大笑起来,说主席这哪里什么故事啊!毛主席却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不能作假啊!故事讲完的时候,厨师也将长寿面端了上来,许是过生日难得的开心,毛主席连食欲也变得出奇的好。那一天毛主席过得很愉快。 然而,不幸的是,自从生日过后,毛主席的身体状况便一日不如一日,这个愉快的生日也成为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的生日回忆。 最终毛主席于1976年9月9日与世长辞,孟锦云怀着悲痛的心情跟随众人送别伟大的毛主席最后一程。 随后,孟锦云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与丈夫过着平淡的生活,但若是旁人提起毛主席生前的日子,她总会含笑的告诉大家,毛主席在生活中是怎样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但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带领亿万人民开创了新中国,建立了载入史册的丰功伟绩。祖国不会忘记!人民更不会忘记! 文章就此结束,麻烦您点一下旁边的“关注”,您可以随时讨论,提出意见,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