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媚 ——“第十一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系列评之二 天安门广场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镌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英雄何以永垂不朽? 因为他们用生命守护的人民永远记得他们。 从亲身奔赴,到云中遥寄,不论纪念的形式如何变化,人民的英雄始终活在人民心中。 我们这个民族向来便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传统。祭扫、缅怀、追思,是个恒久的母题。人们常在特定的时间,依例规行祭拜之礼仪,以尽思时之敬。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个祀,不单是祭天地、祭诸神、祭祖先,而是为祭共同的信仰。 祭祀的对象,也有了更宽广的指向。“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礼记·祭法》认为国家社稷和民间社会有功绩者,都当受到祭祀与缅怀。 从“家人”到“宗族”再到“国”,这份追思,从基于血脉的亲情勾连,通向更广阔的对民族共同命运的情感寄托,于微处彰显出祭礼赋予我们的文化烙印。 志愿军第20军59师175团战士坚守死鹰岭阵地。新华社发(抗美援朝纪念馆供图) 我们无法阻止时间的流逝,但我们却可以规划时间,留给那些不能忘却的纪念。 那段烽烟弥漫、内忧外患的日子,是革命先烈们的牺牲与奉献,换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 “胜利的时候,请你们不要忘记我们!” 最后的呐喊振聋发聩。 “不会忘!因为有你们,才有我们今天的生活!” 纪念的回响声声不息。 75年前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为牺牲的人民英雄修建一座纪念碑。 10年前,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将9月30日确定为烈士纪念日。 每年清明节前后,全国各地都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缅怀先烈,表达崇高敬意。 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南县,陈祥榕烈士的墓前摆满了他爱吃的橘子;安徽合肥,人们会从四面八方来,在延乔路路牌下献上一束鲜花;湖南省洞口县,王家四代人为牺牲的红军烈士守墓,至今已有89载。 2014年10月29日,礼兵护送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进行安葬。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摄 随着人们的生活半径扩大、空间流动性增强,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抒发情感的首选。 社交平台上,网友们自发在评论区或转发区“列队”,传递“向英烈致敬”的敬意;在由退役军人事务部主办的中华英烈网,网友可以通过敬献花篮参与“云祭扫”;全国多地利用生成式AI技术复原烈士容貌,再现英雄动人风采;还有越来越多的纪念馆、陈列馆、教育基地等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和3D建模技术重现历史场景,使得无法亲临现场的人们也能体悟历史的震撼和英雄的伟大。 可以说,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数字技术的发展,缩短了人们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使得悼念仪式挣脱物质空间限制,表达的共同性得到放大,于网络空间形成有秩序性的群体追思行为,在潜移默化的传播中,凝聚起我们的价值共识。 在网络空间精神依然闪亮,崇敬依然浓烈,缅怀与追思,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因四川木里火灾牺牲的消防员刘代旭,几乎每天都有网友在他生前最后一条微博下面留言,静静诉说思念。 你可以把这视作简单的数字操作,但也是一次次心灵的真实流露,由代码组成的缅怀,清晰描摹出英雄的面庞,在二进制的世界矗立起精神的丰碑。 烈士遗属在烈士英名墙找到亲人的名字。新华社记者潘昱龙 摄 第十一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安葬活动现场,参加仪式的人们排着长队向烈士献花致敬,并瞻仰烈士英名墙。网上的主题直播间,“最可爱的人们,欢迎回家”“致敬英雄”“我们现在的大好河山也让他们看看”……不断滚动刷新的网友留言,来自五湖四海,无不在表达对先烈的敬意和对和平的珍重。 我们共同见证、陪伴英雄魂归故里。英雄与人民,英雄与时代,在现实世界与虚拟场域遥相呼应。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也当有更强大的正面声音去对抗遗忘、对抗虚无,积极运用先进技术讲好英烈故事、弘扬英烈精神,让网络成为我们凝聚共识的新空间。 这是对那些已成为曾经的人,最纯粹、最真切的怀想——英雄从未远去,我们不会忘记。 来源:红网 作者:姜媚 编辑:陈晓丹
发表评论
2024-12-13 05:25:45回复
2024-12-13 02:02:51回复
2024-12-13 05:48:41回复
2024-12-13 05:49:45回复
2024-12-13 09:10:49回复
2024-12-13 07:08:39回复
2024-12-13 10:38:44回复
2024-12-13 09:45:02回复
2024-12-13 04:36:08回复
2024-12-13 05:26:48回复
2024-12-13 10:22:45回复
2024-12-13 04:35:02回复
2024-12-13 10:39:07回复
2024-12-13 07:34:02回复
2024-12-13 11:36:44回复
2024-12-13 03:59:12回复
2024-12-13 08:41:2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