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红棉文学奖颁奖现场。 (资料图) 《红棉》刊物。 红棉,花大而美,树姿巍峨。每到春天,都是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红棉》,一本扎根于横岗街道的文学内刊,滋养本土文学近十年。以《红棉》为根基,横岗街道设立“红棉文学奖”,举办“深读城市”文化论坛,成立文明促进会。这一系列文学品牌的成功打造,让“红棉文学”走出龙岗,成为深圳乃至全国的知名文学品牌。如今,第七届红棉文学奖即将揭晓,一场有关文学与城市、文学与文明的融合创新又将引领新一波文化风尚。 成为异乡人寻找精神寄托 表达内心情感的港湾   《红棉》创刊于2015年,是龙岗区首家正式注册的文学刊物。在创刊初期,《红棉》将目光聚焦于深圳本土文学,深耕细作,成为龙岗文学创作的孵化器,还逐渐吸引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学精英共同书写深圳故事,展现地方人文风情。 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2018年开始,《红棉》步入了从深圳向全国的跨越性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红棉》,不仅保持了本土文学的深厚底蕴,更以其开放性、包容性和引领性,成为深圳文学品质的重要代表。 2021年,《红棉》进行了全面改版,以更加创新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的挑战。通过设立“叙事时空”“非虚构射线”“诗思光速”“域外视野”“开卷龙岗”等前沿栏目,以新路径和新思路策划组稿,极大地拓展了基层写作的版图边界。这些栏目不仅关注人的境况与当下日常,更以文学的形式挖掘人性深度,形塑龙岗乃至深圳人的精神形象。谈到改版的初衷,《红棉》主编阮雪芳表示,文学不只是阳春白雪,它更应贴近人心,关注每一个细微的日常与人的真实境遇,成为生活的一种方式。正是这份对人性深刻的洞察与关怀,拓展了文学边界,赋予了《红棉》改版后栏目以非凡的意义。 《红棉》通过这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栏目,不仅为深圳地域精神探寻到了灵魂的归宿,也为龙岗的人文风土找到了独特的脉络,更为横岗的文化记忆留下了生动的影像。它以文学为笔,深入挖掘并展现着龙岗人的身份认同与精神形象,让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之魂得以传承与发扬。在这座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城市中,《红棉》不仅承载了记录时代变迁、反映社会现实的使命,更成为异乡人寻找精神寄托、表达内心情感的港湾。   5月起收集参赛作品 近期将举行颁奖仪式   《红棉》是一本文学刊物,更是一个文学平台、一个文化阵地,以创新的活力形成了“红棉”文学生态。 2017年,“红棉文学奖”设立。“红棉文学奖”依托街道、区和市级等多方力量加持,已成为深圳市乃至全国颇具知名度的文学品牌。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评价:“‘红棉文学奖’从横岗街道出发,立足龙岗,立足深圳,面向大湾区,面向全国。自创办以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界一个有独特品质的文学奖项。” 作为龙岗区首个面向全国的专业文学奖项,“红棉文学奖”设有年度特别贡献奖、年度科幻文学奖、年度新人奖,以及小说、诗歌、散文等多个奖项。邀请全国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的评委组成评委会,赛事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评出优秀作家作品。历届评出一批优秀作家,也推出了一批龙岗本土作家,受到了广泛好评。 今年举办的第七届红棉文学奖于5月份启动,共收集来自全国各地参赛作品5000多件,获奖名单将于近期公布并举行颁奖仪式。 “红棉文学奖”与《红棉》互为表里,互相成就,为深圳文学、大湾区文学注入了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打造好“四个一”红棉文学品牌,除了办好一份内刊、设立一个奖项,《红棉》还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的更多面向,将文学渗入日常审美之中:举办“深读城市”文化论坛和成立街道级文明促进会,从精神文明的层面为街道乃至龙岗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更多的文化支撑。 采写:南都记者 颜鹏 通讯员 冯雪峰 阮雪芳 陈汶茵 图片由龙岗区横岗街道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