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至26日 ,2024全国首届水域救援综合技能公开赛暨高精尖水域救援装备展演活动在山东青岛举办。 展演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开幕当天,来自全国各地、朝气蓬勃的20支救援队伍在水上亮相。水上救援机器人、高端救援绳索、水上救援无人机、自动化导航设备等行业顶尖设备让人眼前一亮。竞赛期间,主办方还精心设置了互动体验区和成果展示区,让观众亲身体验救援装备,深入了解我国水域救援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最新成果。 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此次比赛的裁判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激流水域救援培训认证体系发起人肖楚炎表示,水域救援尚属于新兴领域,技能培训、装备普及、统一标准需跟进。“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将大家聚在一起交流技术,探讨未来水域救援领域的发展方向。” 展演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高风险、高难度,水域救援重要性凸显 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的频发考验着城市的应急管理能力。应急管理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平均降水量633.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0.5%。 2024年以来,全国共发生36次区域暴雨过程,多地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持续时间长、落区重叠、局地降雨突破极值。特别是“七下八上”期间,南北方均发生强降雨过程,台风“格美”带来的降雨过程极端性强,陕西商洛和宝鸡、四川雅安和甘孜、湖南郴州和衡阳等地受灾严重。 在洪水灾害、城市内涝等救援中,水域救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肖楚炎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他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洪水一来,家里也没什么东西,损失不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旦发生洪水、内涝,会对城市的人员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再加上这几年极端天气频发,水域灾害越来越多,水域救援的重要性凸显。”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科普培训部副部长王岩向新京报记者介绍,2019年,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开始开展激流水域培训,建立激流水域救援培训体系,为各地消防人员和社会力量提供培训。在2021年湖北恩施水灾、2022年河南水灾和2023年涿州水灾中,经培训的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域救援的难点在于时效性,需要队员快速反应,对救援队员的综合素质也是一个考验。”肖楚炎说,“水域救援是一个综合性救援,涉及水面舟艇驾驶、水下搜救以及无人机侦察等,面临的环境比较复杂。” 孟志刚是此次参赛的北京绿舟救援队的领队,也是一位资深的民间救援人员,参与过安徽六安水灾、河南7·20水灾等救援。他表示,水域救援考验着队员的体能和耐力。“在救援技能方面,坦白来讲还不够成熟,我们也在不断学习。” 比赛现场,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郑国光也强调,水域救援是一项高风险、高难度的任务,需要救援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希望通过此次竞赛,能够激发社会各界对水域安全的关注,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展演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专家呼吁救援培训体系的建立、救援设备的普及 “此次比赛可以检验前期我们进行的社会培训效果。同时,比赛中既有专业消防救援队伍,也有民间和企业的救援队伍,大家聚在一起,可以考虑未来如何去推进这方面工作。”肖楚炎说。 王岩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本次活动致力于打造国内最大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注水域救援领域的行业交流平台,展示我国在水域灾害防范治理、救援技能提升方面取得的成果,摸清底数,锻炼队伍,切实提升水域救援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 “通过此次比赛,能够感受到民间救援队伍和专业消防救援队伍之间确实有差距。”孟志刚表示,对比赛规则和时间的感知上,民间救援队伍要弱一些。“这几年,我们‘全灾种大应急’综合救援体系的建设确实有效果,国家消防救援队伍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强,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比赛让我们认清了自身的不足,对于队伍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 “除了这种技能竞赛,之后,也希望来自社会各地的救援队伍,能够有机会坐在一起,探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激发彼此的灵感,共同推进救援力量的发展。”孟志刚说。 展演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未来,水域救援该如何发展?肖楚炎表示,首先,救援人员的救援培训体系要建立起来,包括培训课程认证体系、培训场地装备体系等。其次是新型救援装备的应用,将船艇与无人控制装备、绳索救援装备、直升机救援装备等一些救援装备结合,适应不同救援场景。 “此外,需要普及一些基层初级的水域救援装备,像救援用充气橡皮艇、无人机、无人舟艇、无人潜水器等,特别是危险任务中,多用这些设备来代替人员。”肖楚炎表示,他注意到,很多救援队伍用的橡皮艇,都属于非专业、休闲用橡皮艇,而橡皮艇恰恰是应用范围最广的救援装备。“应该采用专业的救援充气橡皮艇,它与普通的橡皮艇还是有所区别的。” 他也注意到,比赛中,各救援队伍的操作手势、口语指令不尽相同。“这可能也是目前水域救援发展的一个难点,大家如果一起参与大型救援,可能只懂自己队伍的口令,影响统一的行动和指挥。” 不过,孟志刚也表示,尽管民间救援队伍相互独立,各自学习,但很多技术是兼容的,虽然名称不同,但大体上彼此能够看懂。“我相信,未来会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和统一的认证标准,应急部等国家相关部门也在推进这方面的工作,包括对一些专业领域志愿者的技能认证,只不过需要时间。”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刘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