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们将迎来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 北京时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正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12月4日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新华社发 春节申遗成功,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追寻什么样的年味?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就此专访沪上民俗学专家。 春节早已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 “春节申遗成功是民俗学与非遗保护长期努力的结果,也是对中国人民长期文化实践的肯定。”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告诉记者,中国人过春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距今两千多年,而夏历在四千年前就已实施。可以说,中国春节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节日之一。 “春节(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中国人对于种族延续、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认知与想象,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人类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与非遗研究室主任毕旭玲谈到,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早在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春节就已被列入第一批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正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12月4日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新华社发 陈为 张晓峰 编制 “在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过程中,一些较为濒危、亟须保护的项目,一些能突出体现中华文化独特性的项目,甚至一些可能引发国家间文化资源争夺的项目,排在了春节之前。”毕旭玲解释,这是从申报工作全局出发而作出的安排,并非因为春节不重要。相反,春节太重要了。它不仅是中国人的春节,在漫长的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春节早已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 在春节申遗成功后,我国已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记者翻看名录发现,与节日、历法相关,出自中国的世界非遗还有2009年列入名录的端午节和2016年申遗成功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太阳历法,而春节则是阴历时间。春节继二十四节气后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完美诠释了中国历法的阴阳合历特色。”田兆元说。 “中国春节的形成,深受传统天文历法、物候节气、易理术数等科学知识的影响,体现了中国古人非凡的智识与见地。”毕旭玲看到,有些春节知识的传承链条在大众中已断裂。比如近年将“春节”翻译为Lunar New Year还是Chinese New Year争论的出现,就是春节相关历法知识传承断裂的结果。“中国春节的基础是作为阴阳合历的中国农历,亚洲不少国家都有过奉行中国正朔的历史。春节是岁首,岁首是历法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奉中国正朔,这些国家的民众也曾与中国人民一起庆祝春节,并传承至今。” 向世界传播中国春节文化 2025年,我们如何过好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 田兆元提出,过去,我们对春节是顺其自然的民俗传统尊崇,成为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应该具有更多的世界意识。“从国家与社会层面,应该更多担负向世界人民分享春节文化优秀特质的责任,更加主动地向世界传播春节文化,同时敞开怀抱,迎接世界各国人民对春节文化的共享。作为个体家庭和社区,应该知晓春节作为全人类非遗的意义,将过好春节视为自己的责任。” 2024年2月10日,在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学会美国艺术博物馆举行的“欢乐春节”家庭日活动上,观众体验剪纸。新华社记者 刘杰 摄 春节文化具有哪些优秀特质?“首先是对于自然时间的科学把握,春节是幅员辽阔的中国新年的合理方案,与二十四节气立春错杂,增强了人们在新年时间对春天的弹性感受,也丰富了人们对春天的认识。”在田兆元看来,春节更是国家、社会、家庭与个人的欢乐时间,这对人类社会来说至关重要。“感恩自然、感恩社会、尊重付出,是中华传统中最好的品格。” 当春节成为全人类的非物质遗产,对中华民族、对世界有何意义?“一方面,春节仪式活动中融入了多元文化元素,比如鱼龙灯彩的形成受到西域民间艺术东传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春节不断向海外传播,许多国家和地区把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毕旭玲说,基于中国春节广泛的国际影响力,2023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这一决议引发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春节的关注,出现了诸如潮汕英歌舞亮相伦敦街头等中国春节国际传播的重要案例,这些都为中国春节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契机。一年后,中国春节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可以说是恰逢其时。 2024年2月14日,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4年春节英歌舞展演巡游活动火热上演。新华社发(姚军摄)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大国博弈的广度和烈度上升,全球问题与挑战日益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2025年中国春节即将到来之际,早已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重要力量的春节被公布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提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保持各行业的发展活力具有重要价值。”毕旭玲提出,中国春节还蕴含了和睦、和平、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春节,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必将具有更重要的当代意义和世界价值。 年味就在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努力中 今天,我们如何追求属于当代的中国年味? “年味,就在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努力之中。”田兆元说,节日是生活的华彩乐章,节日礼仪带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传统属性要加以保护传承。比如春联,一副春联的撰写、书写与张贴,蕴含了丰富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春联张贴的习俗,编撰与书写都值得保护和传承。还有拜年的习俗、礼仪;年夜饭,既是美食,也是消费;红包习俗,是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一场金融的流动;春节信仰习俗,如灶神信仰、祖先信仰、财神信仰,都各具文化内涵,这些都值得保护与传承。 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拍摄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评审现场,中国代表团向前来祝贺春节申遗成功的代表赠送红包。 新华社记者 朱雨博 摄 “我们应该看到,春节的不少习俗与仪式渐趋淡化,甚至消失,也就是大家说的‘年味’淡了。”在毕旭玲看来,“年味”其实就是仪式感。“节日之所以成为节日,从形式上看,主要是因为特殊的仪式赋予普通的日子以特殊的含义,让普通的日子变得特别。因此,让过年更有‘年味’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恢复和加强春节的种种仪式活动。比如俗语讲‘过了腊八就是年’,年轻人是不是可以动手熬一次腊八粥?” 2024年1月17日至2月4日,主办方把传统文化、各地年俗、特色年货、节庆仪式等元素进行集中展示,并面向市民游客推出丰富的体验项目,在农历腊八节至立春期间打造一场为期三周的、充满浓浓传统年味的“春节准备期”。 当然,恢复和加强春节的仪式活动不等于“复旧”。毕旭玲提示,中国春节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不断汰旧出新的特点。“这既是中华文明创新性的体现,也提示我们在传统春节的保护中,一方面要建构起春节的独特文化符号,重建传统节日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传统春节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中国春节的内涵、形式和功能丰富而多样,对年轻人来说,除了参与春节的娱乐活动之外,更要加入春节知识的传承。让我们大家一起成为中国春节这项重要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者吧!” 2023年1月23日,农历大年初二,豫园商城迎来大客流,市民游客来到豫园商城感受年味,观赏山海奇遇记花灯。海沙尔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