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研究生是读不起了。”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放出了自己的研一学费截图,显示共缴费10.9万元,并配文“心死了”。评论区不少网友表示很惊讶:“我以为是一万九,想着还好,好像都是这个价,定睛一看十万九。” 该网友的截图和配文显示,她即将就读于东部某顶尖高校攻读全日制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不过,也有其他网友留言认为其言论有一定误导性,类似专业如经管类专业都属于高收费专业,如果是非全日制收费则可能更高,“在报名时应该提前了解过”,有一定心理准备。 “印象中研究生学费一直停留在8000、10000元。”虽然还有不少人不了解,但研究生学费高这件事其实并不是第一次被抱怨了,不仅高,近年来也不断在增涨。 涨涨涨 传统专业中,研究生学费上调的“重灾区”就是经济、金融、管理类专业。日前,四川发布了《关于继续执行我省研究生教育收费政策的通知》,其中规定了各类研究生的学费标准上限,特别提到,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会计硕士(MPAcc)、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学费标准由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办学成本自主确定。没有明确设置上限的学费标准在让高校能有更多自由规定的空间,经管类专业的教学模式和师资配置也成为学费高的原因之一。 某C9高校今年涨学费的专业集中在管理类的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据不完全统计,8个管理类专业的平均涨幅达到了近30%。某一本高校2022年的公共管理专业(非全日制)学费和其他专业一样为3万/生,但最近两年则涨到了5.6万/生。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经管类专业,法学专业也有较大的上调幅度,南方某985高校在去年进行过学费上调,其中全日制专业法学硕士(法学)的学费总额从50000元上调至82500元,非法学则从99000元上调至126000元。 两年前,澎湃新闻曾对全国147所双一流高校2019-2022年的全日制专硕的学费变化情况进行了统计,统计中提到:三年间,147所高校中有38所高校的专硕学费发生上涨,某校国际商务专业的学费涨幅最大,达到了888%,从每年8000元直接暴涨至每年79000元;另一所学校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费也上涨了525%,从每年8000元涨到每年50000元。 近年来,不管是研究生还是本专科生学费都出现了“组团式”涨价。2023年,上海、江苏等多地都曾宣布调整学费标准。比如,上海市公办高校自2023年起对新招录的学生执行新收费政策,将公办高校本专科一般专业的平均学费标准由5000元/生·学年调整至6967元/生·学年,上调幅度约40%。 涨学费是大势所趋? 从一些案例来看,最近两年涨了学费的都是专硕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因为这两类研究生的学费并不像学术型硕士一样受有关规定约束。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强研究生教育学费标准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曾明确规定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学费标准为每生每年不超过8000元、10000元。这也是学硕学费一直稳定在8000元的原因。同时,随着学校在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资源投入增多,相应地,就读学生也要为此付出更多的金钱。 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实现历史性跨越。要普及高等教育,学费就不能太高,也正是因此,“学校越好,学费越低”才在这些年里成为大家的共识。 但现实困境是,不少地区、学校的学费标准已经沿用了十几甚至二十几年,难以适应今日的“行情”。例如上海市自2000年以来,学费标准一直保持稳定,四川公办高校在去年以前的通行学费标准于2004年制定。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大,落实到学校层面,其办学规模也在扩大,近年来物价上涨,高校的办学成本更是显著提升。这种情况下,学费能不能涨,要不要涨?而比起涨不涨的问题,或许大家更在意的是学费该怎么涨?涨多少? 财政拨款、学费收入和社会捐赠是高校经费的重要来源,其中又以前两者为主。近年来,教育部在高等教育方面的财政拨款并未出现明显增长,与此同时,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在校生数年均增长率均在4%以上,学费收入却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滞后的收费标准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高校的发展。 教育部等五部门在2020年引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育收费管理的意见》中提到,各省应根据办学成本、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落实并动态调整高职院校、普通本科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或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此后,各省市均有相应学费调整动作。 上海市在2019-2021年监审的10所高校生均教育培养成本年均约为6.4万元,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约为8.4%,明显低于规定的“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的上限。四川省在去年调整公办高等学校学费标准时曾明确提及政策出台的背景,指出现行学费标准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占生均教育培养成本(28674元/生·年)的比例仅为约17.7%,不利于省内公办高校高质量发展。上调学费标准后,学费约占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21%。从这个角度来看,适当的收费标准上调有利于学生在规定学制内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 被劝退的研究生们 “高学费”“低薪酬”的反差正在劝退研究生们。 报名2024考研的人数迎来近十年的首次下跌。在“学费买文凭”“过度教育”等近年来被热议的话题之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衡量拿到学历后的收入是否值得为此投入的成本,包括时间、金钱、精力等诸多方面。 此前,多所高校官宣延长专硕学制也引发了一波讨论。专硕学制2年至2年半长久以来已成惯例,对于延长至3年的学制变化,有学生表示“喜忧参半”。学生或许能够获得更高质量的专硕教育,但在“读专硕不就是为了好就业吗?”的通识下,也不免生出“学校到底能教我什么”的疑惑,“多学一年更是浪费时间和钱”。 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高昂的学费对普通家庭而言都是不小的负担,家庭条件有限、交不起学费的学生又该怎么办?有人可能会说,那就读学硕啊,学硕学费低。但众所周知,专硕的招生规模远高于学硕,报考难度也往往更低,读专硕的学生无疑是研究生群体的大多数。那么,学费涨了之后,要如何保障低收入家庭学生上学呢?其实,不少省份在出台学费上涨政策的同时,也会重点强调奖助学金的发放,这些政策在各高校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实。 教育部在历年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中都明确,国家对所有纳入招生计划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均安排生均拨款,国家和招生单位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三助岗位、绿色通道等制度,建立多元奖助体系,支持硕士研究生完成学业,提高硕士研究生待遇水平。 武汉大学的研究生基础学业奖学金全额覆盖学费,且覆盖学生范围为100%,在此基础上另外设置优秀学业奖学金。温州大学在2022年针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奖助政策中曾明确强调“学生报到注册时,无需携带学费,可将获得的学业奖学金(每人至少不低于8000元)直接抵扣学费。”2023、2024年为全日制(非定向)硕士研究生提供每人至少不低于8000元/年的学业奖学金,可覆盖其学费。 不过,随着近年来奖学金被取消的坏消息频出,奖助学金对学生的持续保障力度也值得关注。 在通行学费标准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学费上涨无可厚非。但更该关注的问题是,学费该怎么涨?哪些专业该涨?涨多少?以及,多付的学费是否又能回馈到学生本人,保障并提高教育质量? [1]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关于继续执行我省研究生教育收费政策的通知(川发改价格〔2024〕417号) https://fgw.sc.gov.cn/sfgw/tzgg/2024/8/21/77c88fd2006b42079f6026dad6c49794.shtml [2]数说|硕士扩招下,读研到底有多贵?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963341 [3]省发展改革委 省教育厅关于优化民办高校收费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 https://fzggw.jiangsu.gov.cn/art/2023/6/27/art_284_10934704.html [4]关于优化本市公办高校本专科学费形成机制的通知 https://fgw.sh.gov.cn/fgw_jjjctk/20230428/fa1e88923a3143d0a699954aecfb4720.html [5]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告 https://www.shanghai.gov.cn/gwk/search/content/8b7574cab4b243b5b05d9d4f741c3145 [6]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加强研究生教育学费标准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3〕887号) https://www.gov.cn/zwgk/2013-05/21/content_2407412.htm [7]教育部: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 在学总人数超过4430万人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453/mtbd/202205/t20220517_628261.html [8]《关于调整我省公办高等学校学费标准的通知》政策解 http://www.scdongqu.gov.cn/uploadfiles/202307/31/2023073116212651823503.pdf [9]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育收费管理的意见》的通知(教财〔2020〕5号)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8/31/content_5538821.htm 本文转自软科,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