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相关市场人士认为,尽管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但总体上与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仍不匹配。事实上,人民币正在扎实推进国际化进程。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7月,在基于金额统计的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人民币保持全球第四大最活跃货币的位置,占比4.74%。与2024年6月相比,人民币支付金额总体增加了13.37%。渣打全球研究报告也显示,7月渣打人民币环球指数连续第五个月保持上升势头,年初以来增幅达17%。   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表明,7月份中国出入境交易中人民币的占比高达53%,比2021年同月高出约40%。该数据显示了银行代表非银行客户进行的跨境转账,主要是贸易结算。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中国所有的货物贸易跨境结算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占比为27%,较2023年全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中国正在加速推进与一些国家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以及贸易本币结算进程,比如近日与毛里求斯银行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中国人民银行至今已经与约30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的互换协议,此外,中国人民银行也已在31个国家和地区授权了33家人民币清算行。这些国家包括来自中东、南美、东盟、中亚、非洲等世界大部分地区。   在上个月,越南与中国签署了相关协议以促进双方在本币结算、本币互换,及跨境支付互联互通等领域的合作。5月份,中国人民银行与泰国银行也签署了相同的协议。中国人民银行此前与印度尼西亚银行、老挝银行、柬埔寨国家银行等几家主要周边国家的中央银行签署了双边本币合作协议或合作框架。东盟已经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供应链联系越来越密切,人民币正在成为双方贸易与投资的重要结算货币。   此外,2023年以来“熊猫债”热度空前,发行规模屡创新高,2024年上半年发行规模已超过2022年全年,达到1100亿元,同比增长54%。由于中美货币政策分化以及人民币具有融资成本低的优势,再加上人民币汇率稳定,并且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熊猫债”越来越受到欢迎,不仅很多境外中资机构参与发行,很多国际机构和跨国公司也加入进来。在刚刚结束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方宣布鼓励和支持非洲国家在华发行“熊猫债”。随着政策的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机构发行人选择发行“熊猫债”的意愿将会增强。   中国处于全球制造业供应链的重要位置,同时又是全球大宗商品与农产品的最大消费国,人民币的稳定性以及通过供应链与国际贸易更广泛地参与到全球经济体系之中,可以增强全球供应链韧性。中国应该发挥在全球供应链与国际贸易网络中的优势,与人民币国际化相互促进。   人民币国际化并不是以“去美元化”为目的,而是将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一员并增加其重要性,就像欧元、日元一样。目前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与中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适应,尤其是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仍然较低。因此,中国正在稳步推进人民币的跨境贸易结算体系,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还需要中国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国内需求主导的经济体系,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大力发展我国债券市场等。人民币的国际实力以及国际化程度最终取决于我国高质量发展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