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年,英国派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这次远渡重洋的跋涉揭开了中英官方直接接触的序幕。以往学界对这一历史时刻的关注多着眼于故事性细节,如两国赠答礼物的薄厚、觐见礼仪的争执等,往往忽略了语言翻译的问题。在接触交往的过程中,如何避免“鸡同鸭讲”的误解,又如何通过“信达雅”的转译取得共识,其间种种耐人寻味。 获得第十九届文津图书奖的《龙与狮的对话:翻译与马戛尔尼访华使团》(东方出版中心),是首部从翻译角度研究马戛尔尼访华事件的著作。全书分为7个章节,以时间为轴,分别交代了马戛尔尼访华的时代背景、译员选择、前期预告、礼品清单、国书传递、敕谕下达、后续影响等内容。作者王宏志从翻译研究的角度,对马戛尔尼访华事件中的诸多疑点进行了考索钩沉,提出了许多有力的新观点。其中既有对重点事件的关注剖析,如英方选择翻译人员的过程与标准、乾隆皇帝接见使团的过程、传教士在其中扮演的作用;又有对细节问题的抽丝剥茧,如不同版本礼品清单的翻译策略、使团与和珅等官员的通信、国书与敕谕翻译中的遣词造句等。翻译过程中,有着惹人发笑的误会和差错,更有许多洞见发人深思,充分展示了跨文化语境交流的复杂性。 《龙与狮的对话:翻译与马戛尔尼访华使团》材料丰富、论述严谨,作者收集材料档案全面广泛,不仅辗转英国、意大利、梵蒂冈等地搜寻多门语言文献材料,还得到多国档案馆、博物馆等相关机构及多位学者支持,掌握大量前人未见的珍稀档案。这些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语言、不同年代的材料汇于此书,也照见了“东海西海,心理攸同”的学术格局。 在充分掌握材料的基础上,作者不因袭旧说,而是致力于廓清历史细节,还原历史语境。比如在分析译员来华过程时,作者没有单纯采信英方记录,而是通过其与那不勒斯的通信,揭示了使团和译员的真实关系。又如,在分析乾隆为何对英方献礼不甚喜爱时,作者敏锐地指出,这是由于中国人赠礼以谦敬为先,不喜自夸礼物价值的文化心态。作者用平视的视角、近距离的观察、多角度的思考,揭示出许多隐藏在浮泛表象下的历史真相,对还原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真实经过颇有助益。 近年来,很多中外学者积极探索从翻译的微观视角观照历史事件。理解历史上跨文化翻译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我们打开历史研究的新视野。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