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记者 高雪婷 蔡溦 辛然 报道 南起浙江,北抵北京,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大运河,包括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三个部分,流经八省(市),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山东菏泽与大运河有着密切的联系。2010年10月,一艘元代木质内河船(下文简称“菏泽古船”)在菏泽出土,巨大的船身、随船出土的诸多文物,勾勒出大运河及其支流沿岸城市在古代繁盛的一面。 2024年8月,海报新闻记者来到菏泽市博物馆,见到了这艘600多岁的古船。船身庞大庄重、线条流畅,似乎正游弋于时光的漫漫长河。如今,申遗成功已十年,菏泽古船的修复保护工作经过时间的积累,也取得丰硕成果。如何让古老的大运河焕发新生,如何从历史中赓续文明之光,依旧是沿岸各地的努力方向。 (如今陈列在菏泽市博物馆内的菏泽古船) 古船见证山东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力 菏泽地区的水系历史悠久。菏泽处在黄河南北改道的中心区域。进入新石器时代,古河水、古济水、古濮水在全新世大暖期气候的加持下,形成了以雷泽、大野泽、菏泽、孟渚泽为中心,众多河流相互联通的河湖系统。现境内的赵王河,古称“灉水”,系古济水演化而来的河道,历史上曾称为白沟、湛渠、五丈河、广济河。元朝末期,它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支流,自西南而东北,连接了宋元黄河和京杭大运河,成为开封、商丘、菏泽等地物资汇入大运河的重要河道。元朝末期,京杭大运河徐州以北壅塞后,灉水成为沟通京杭大运河南北航运的重要通道——菏泽古船就是在这条河道沉没的。 菏泽古船是迄今为止我国运河流域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元代木质单桅内河船。谚语说木材“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研究馆员吴双成称菏泽古船船材多使用了挺拔、耐水、耐腐蚀的杉木,且一直处于饱水状态下,因此这艘菏泽古船历经六百余年,其船底和右舷仍然保存相对完整。 菏泽古船由20人组成的修复团队历经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修复,如今陈列在菏泽市博物馆内供市民游客参观。吴双成对海报新闻记者介绍:“据船史专家研究,这艘船应为元代内河单桅货船,经整体修复后,长20.6米,型宽3.35米,型深1.5米。”中国古代舟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缩影,造船技术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交通需求,更促进了贸易和文化的交流,对当时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均产生深远影响。吴双成介绍了这艘古船在建造上的三个独特之处:“船上设有水密舱和悬挂式平衡舵、以及将鱼鳞搭接的方式用于内河船,均属国内首次发现,反映出当时的造船技艺已十分先进。” 水密舱是指把船舱间隔为几个相互密闭的舱室,其优点在于即使某一个舱室破壁漏水,将隔舱板下的流水孔封闭,水只能在一个舱内汇集,其他舱可以继续提供浮力,减缓立即下沉的风险。而且,由于增设了横向的多道舱壁,大大增强了船体的牢固性。据了解,水密隔舱技术的灵感来源于竹筒内部的竹节构造,其发明于东晋时期,直至18世纪中叶才由中国传到欧洲。 (水密舱) “悬挂式平衡舵”能在水深时放下、水浅时提起,其舵叶迎水面积大,便于操控行船方向,能适应运河河道深浅的变化。此种真正意义的平衡舵在我国还是首次发现,对研究舵的发展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的“四爪铁锚”通过转环和18米铁锚链相连,巧妙地防止缠绕。 (悬挂式平衡舵) 内河船的舷侧外板一般采用平口对接工艺,而海船的舷侧外板会使用鱼鳞搭接工艺。菏泽古船作为内河船,同时采用了这两种工艺,目前尚属首次发现…… (鱼鳞搭接工艺示意图) 张坤感慨道:“每一艘古船都像是一个时间胶囊,里面封存着那个时代的故事和智慧。通过古船,人们可以窥见古人的生活方式,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感,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跨越时空的交流方式。” 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让世人惊叹,菏泽古船为研究我国古代内河航运史和木船建造工艺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吴双成表示:“山东菏泽古船修复团队形成的古船保护修复技术路线,为天津张湾古船、江苏丰县古船等多艘古船的保护修复提供了重要借鉴,被船史专家评议为‘古船修复的典范’。” 山东运河段见证古代商贸繁荣 与菏泽古船一起出土的文物,印证了古代山东运河两岸的繁荣。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副研究馆员白广珍向海报新闻记者介绍:“随菏泽古船出土的文物来自天南地北,相当于中国宋元时期文物精品的汇集。”据了解,随船出土的遗物器型丰富、产地分散,包含了瓷器、陶器、金器、玉器等240余件文物,是全省范围内出土器物数量最多的古船,充分反映了当时经济富庶、交通便利、文化融合、贸易往来繁荣的盛况。 其中三件元青花瓷器因存世量极少,一经面世即轰动国内外。元青花云龙纹梅瓶是出土的三件元青花瓷器中体型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件,该瓶胎体厚重、做工考究,肩部饰如意云头纹,腹部饰云龙纹,青花料晕散且有铁锈斑,属于典型的以苏麻离青为青花料的元青花瓷器。 (元青花云龙纹梅瓶) 船上还出土了两块螺钿漆器残片。螺钿是指用螺壳与海贝等磨制成人物、花鸟、几何图形或文字等薄片,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的总称。螺钿漆器的繁琐工艺和巨额成本, 让身为皇帝的宋高宗都嫌过于奢侈, 一度下令禁用。由此推断,船主人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螺钿漆器残片细节) 另外,在菏泽古船的第二舱(生活舱)里还出土了一件木刨子,为我国迄今已知最早的刨子实例。这件刨子应该属于平推刨,主要用于家具等木制器具成器后的最后修整,形态与今天木工用的刨子无异,刨身线条流畅,造型饱满,给人一种稳重、质朴之感。 (木刨子) 泱泱运河见证华夏勤劳与智慧 吴双成将运河比作如今的京沪高铁,是当时的运输主力和经济命脉。“有了船才有了运河”,他进一步解释:“古人发现树叶可以漂浮,抱木可以渡水,从而‘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船只从独木舟发展到板筑船,为适应船只航运,才疏浚旧河道,开挖新河道,逐渐形成运河。” 大运河是一座水做的桥,使南北交融成为可能。它是劳动人民开凿出的一条人工水道,更是一条政治之河、经济之河和文化之河。大运河山东段全长643公里,由北至南依次经过德州、聊城、泰安、济宁、枣庄五市。 不同地域的服饰、饮食、舞蹈、音乐、建筑等文化沿运河传入山东,并与山东文化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东运河文化。许多非遗诞生于此,泰山皮影戏、东昌毛笔制作技艺、临清贡砖烧制技艺、德州黑陶烧制技艺、武城县“运河船工号子”等,大运河像一根粗大的脉搏,搏动出人们生生不息的力量和几千年来的梦想与生活智慧。 (大运河山东济宁微山段,船舶往来穿梭。来源:视觉中国) 船与运河相伴相生,粼粼波光既倒映着北方的豪迈与奔放,也蕴含着南方的细腻和柔情。近年来,山东将大运河与齐鲁文化要素融合,打造“鲁风运河”旅游交通廊道,不断提升沿线旅游产品品质。着力改善大运河流域及周边环境,优化生态保护空间格局,让千年古运河成为一部活化的史书。 (合作单位: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菏泽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