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无论是众人熟知的诗词歌赋,还是名家在课堂上所讲的国学经典,都是我国的传统文化。 老祖宗为我们留下太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要我们细细研究,总能从中发现文学的魅力,从而感悟出很多智慧。 对联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一直都被人们所喜爱。对联有着十足的趣味性,而且还关乎平仄押韵,又和诗词很像,所以很多人都说对联是诗词文化的精简版。 事实上,早期的对联种类比较单一,而且流传度不是那么广。有历史记载,我国最早的对联是出自三国时代。 在明朝洪武年间,在江西庐陵就发现了一尊铁铸的十字架,上面刻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铁十字架上有一副精美的对联,上联是“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下联是“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 到了唐宋年间,对联文化快速兴起,比如唐代诗仙李白,北宋的大文豪苏轼、佛印,都擅长对对联,至今有关他们的对联趣事有很多。比如冯梦龙的《三言二拍》就记载了很多有关对联的小故事。 明清两代,对联文化可谓是十分普及,号称“对联大师”的明代才子解缙,就是一位对联高手,还有清朝的郑板桥、纪晓岚,也都是对对联文化颇有心得。 对联流传至今,如今已经拥有很多种类,比如门联、寿联、挽联、喜联等等。 上联:不论粗细长短,一律欣然接受 对联中最难的就是即兴应对,苏轼在这方面就展现了大师的风范。 有一次苏轼出门游玩,当时烈阳当空,走了很远觉得口渴,于是就到附近的染布坊里讨一杯水喝。当时苏轼可我名满天下,染布坊的老板认识苏轼,于是就想借机向苏轼讨一副对子。 苏轼喝了别人家的水,自然要为其代劳,于是也就欣然同意了。 苏轼先是围绕染布坊转了一圈,看着五颜六色的染布长短粗细不一,客人各有所求,都能一一卖出,于是就想到了一个上联“不论粗细长短,一律欣然接受”。 染布坊的老板看到这样的上联,有点摸不着头脑,于是赶忙向苏轼询问下联,苏轼看出了染布坊老板的疑惑,并没有过多解释,而是大笔一挥,随即写出了让人叹为观止的下联:“且看干进湿出,只论深浅讨钱”。这副对联写完,苏轼还十分贴心地加了一个横批:“好色者来”。 染布坊的老板看到这里,明白了苏轼的意思,这是说自己的布料不论是长短还是粗细,都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干进湿出”,又符合染布的特征。 很多人买布料都喜欢带颜色的,而最后的横批“好色者来”风趣幽默,又一语双关,称得上是一副上好的经典佳对。 网友上联:如来翻山,佛跳墙 古人喜欢对对联,现代的人更是喜欢对联这项文学形式。很多网友在网上写好上联,所来应对之人也是不计其数。 一位网友就以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为题,写了一副上联,上联是“如来翻山,佛跳墙”。 我们来看这副对联,写得很是巧妙,首先如来是《西游记》中的人物,而后面的佛跳墙又是一道名菜,人物和名菜联系在一起,趣味十足。 很多网友看到这副上联,纷纷开始想下来如何应对,但是由于上联引述的是《西游记》,所以下联也要以名著应对,这下可为难了起来,一时间难倒众多网友。 这时候有一位网友,想了很久忽然灵机一动,对出了一副下联“八戒洗澡,猪下水”。 这副下联对得很是巧妙,猪八戒是《西游记》中的角色,而且八戒洗澡,见于盘丝洞一回,而猪下水指的是猪的内脏,也可以做一道菜。而且下联对仗工整,又和上联意境贴合,属于一副经典的好联。 如果给你上联:“不论粗细长短,一律欣然接受”,或者是“如来翻山,佛跳墙”,你能对出有趣的下联来吗? 转自唐诗宋词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