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领域数字化转型涵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与继续教育以及社会培训等教育领域,同时也兼顾城市和农村等地域均衡公平。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各国陆续出台数字化发展战略,并将教育数字化作为国家数字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全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将有助于创建高质量、包容和可持续的智慧教育生态。 发展学前数智教育,让幼儿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 善用数字技术,将给儿童的学习、发展、成长带来很多机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李晓巍教授提到家庭数字育儿的实践样态,媒介利用与媒介干预并重,让孩子遵守媒介使用规则,纠正幼儿不良媒介使用习惯,仅干预媒介时间,不干预媒介内容,正确鉴别和选择媒介产品,专业的数字育儿方面,父母亟待专业支持。重庆两江新区博雅小学附属雅和幼儿园园长吕红有效地利用智能化技术寓教于乐,秉承室内外一体化资源共享的理念,打破空间、时间、年龄、班级的界限,打造智慧游戏课堂,提供个性化、层次性的操作材料,实现共享教师、共享教室、共享游戏、共享材料,幼儿在自主选择、自主游戏、自主创造的过程中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拓展应用场景,让学前教育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智能化。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局长章建平分享了学前教育数字化的三步措施:第一步建成了一套数智幼儿园系统;第二步是以点连线形成全区幼儿园的数字化应用路径;第三步是成立数智幼教共同体,形成协同育人普惠发展的面。江苏省扬中市教育局局长方学建带来了两个经验:一是全区域内共享数字信息资源,包括幼儿多元化学习资源、教师研修资源、家园互动的家庭教育资源,全网共享、全时可用;二是在教育提质上注重遵循全区域的数字伦理,形成尊重儿童、尊重家长、尊重法律的数字伦理公约监督机制。重庆两江新区雅博小学附属雅和幼儿园园长吕红分享了多项措施:引入智能教学设备如交互平板、编程机器人等;利用附近小学资源搭建智能学习平台和校园管理系统;构建以园本文化为引领的生长课程体系,采用项目式、体验式等多种课程形式;打造个性化层次性的自主游戏平台;探索VR/AR等新技术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等等。 推动教学全流程变革创新,实现资源共享,支持多层次教学需要。香港艾蒙特国际幼稚园校监林明祥指出深度学习对于幼儿的重要性,他认为深度学习能够帮助儿童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应用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在支持儿童的深度学习中扮演关键角色,他们通过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机会,鼓励儿童自主探索以及适时的反馈来促进深度学习。北京师范大学银川幼儿园园长田慧分享了项目化学习案例,包括项目学习的步骤、项目选题、项目网络图的预设、项目的预设、驱动性问题的设计等,利用AI人工智能进行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学习成果的设计。 加强未来学校建设,推动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 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知识创造方式,更改变了我们认知这个世界、适应世界的认知方式。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教授提到了认知外包的概念,如果我们将认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认知外包是一种人机结合的思维方式,认知外包核心就是内外部认知的平衡。在基础教育领域,如果我们一味把认知过程交给人工智能处理,它会使得我们内部外部认知出现失衡和割裂的状态,从而带来我们认知外包的陷阱。埃及教育部第一副部长Randa Shaheen(兰达·艾哈迈德·哈菲兹·沙欣)提到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在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发展,另外一方面也为人类的生存带来挑战和危险,所以,我们需要将人类的行动整合起来,保证人类的生存,在面临人工智能发展时候,能够更好地保证人类的独立性,并且来达到一个更好的发展平衡。 未来学校是一种着眼于未来人才培养规划和教育发展战略,并进行育人实践创新的学校。网龙网络公司高级副总裁兼CTO陈宏分享了基于AI的新型教育空间。一是Innovation Hub,这个空间除了AR/VR沉浸式技术,在学生在实验中间遇到疑问的时候,它可以像一个真人一样实时切入进来进行帮助。二是Vocational Hub,可以模拟非常多的实训空间供学生实际操作。三是Exam Hub,考试可以无所不在,可以在任何的地方。深圳市云端学校校长龚卫东提到,云端学校首批带动全市10个区的13所入驻学校,形成“1+N”学校共同体,改变了学校组织的传统模式,带动各入驻校协同发展。总部汇聚来自全市的名师资源,打破了“名校名师”孤岛效应,实现了师资课程教研等资源的全区域、泛资源的互联互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曹培杰结合云端学校的模式构想了未来学校的模式,他提到两个关键词“云教育”与“实践场”。云教育不仅仅是线上线下,还带有一种泛在的含义,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也就是学校的教育可能会跟社会实践,跟我们的真实现实生活密切结合。 重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更具韧性的高等教育体系 人工智能让高等教育呈现出新的样态,包括教学内容的智能化生成,学习过程的个性化分析,科研数据的智能化处理,教育管理的精细化决策等。教育部高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副校长兼威海校区校长徐晓飞认为高等教育的新形式,如敏捷教育,智慧教育,面向服务的教育,元宇宙教育,未来还会有AI+元宇宙+高等教育+服务,将会有新的模态和新的空间。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提到人工智能正在赋能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催生新科学研究范式。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已经形成了四种科学范式,最早期的经验范式,第二是理论范式,第三是计算范式,第四是数据驱动范式。AI for Science正在把这四种科学研究的范式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综合的全方位的科学研究范式,大大推动了人类探索自然、研究自然,从中分析问题,找出规律的能力。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郭新立给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加强国际政策对话与合作,携手推动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二是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开放,促进教育的公平包容;三是加强教师智慧教育能力建设,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变革。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需要重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更有韧性的教育体系。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教授认为,要打造价值为先、知识为基、能力为重的新一代人才。他提出了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几点建议:一是理念先行,转型是人机结合的综合改革;二是以人为本,要打造更加有韧性的教育;三是坚持数据和知识的双驱动;四是协同共享;五是制定相应的政策、指南、规范,来确保转型的安全。徐晓飞提到了I型、T型和π型三种人才,其中I型指学生只是专注于某一个专业,T型的人才不只是有一个能力或者一个专长,在其他方面有综合的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是社会和产业所需求的。π型人才是更加受到产业欢迎,这些人他们不只有自己专业的知识与能力,他们同时还有另外一项比较专长的知识以及工业部门的经验。香港教育大学校长李子建提到智慧教育要注重培养动态的互动的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体验,赋能学生进入迅速变革的世界当中,并特别强调计算性的、思维性的教育。 善用数字化技术,共建开放、合作、信任的终身学习环境 数字化教学的发展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让学习融入整个职业生涯和日常生活。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协会(ICDE)秘书长Torunn Gjelsvik指出当今社会快速变化要求人们持续学习新技能以适应新兴职业,同时利用数字化工具如人工智能来推动个性化学习和减轻教师负担,倡导全球合作以确保教育的包容性、可扩展性和可持续性发展。国家开放大学副校长李松从六个方面分享了国家开放大学的对策与行动,即强化体系协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速数字化赋能、强化实践应用、服务积极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教授Maria Cecília Calani Baranauskas提出了社会活动系统 (Social Activity Systems, SAS) 的概念,这种系统将社会、物理和数字环境相结合,他认为技术应该作为认知工具融入日常生活背景中,以支持无处不在的学习。 数字技术的迭代推动教育供给体系的重构,需要解决终身学习面临的诸多挑战。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协会大洋洲地区质量网络协调中心主任Rajni Chand提到部分地区由于地理区域分散、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有限以及数字鸿沟等问题,正面临教育不均衡、师资匮乏等挑战,无法更好的实现数字教育和终身学习。巴布亚新几内亚戈罗卡大学副校长Teng Waninga提到数字科技带来了机遇,但很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太平洋小岛国家在发展数字科技方面都面临着巨大挑战。缺少适当的技术和基础设施、教师培训课程不足、资源和资金不足、语言文化障碍、政策的不稳定性等都是制约发展数字教育推动终身学习的因素。肯尼亚开放大学副校长Elijah I. Omwenga谈到,为了应对挑战,学校通过提供灵活的学习机会、利用数字工具和技术(如在线学习平台)、解决数字鸿沟问题以及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提供个性化和沉浸式学习体验等方式,来促进教育公平和个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