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末,随着电视剧《繁花》的热播,老牌乳品巨头光明乳业凭借剧中频繁亮相的品牌元素,再度焕发活力。无论是老街巷尾的订奶箱,还是穿梭城市间的公交广告,乃至主人公互相分享的棒冰,都让观众在享受剧情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光明乳业带来的亲切与熟悉。 《繁花》剧照,图源:socialbeta 根据红星新闻的报道,光明乳业自2002年起便在上交所上市,成为“中国乳业第一股”。彼时,其年营业收入突破50.22亿元大关,在国内乳业市场中独占鳌头。当时,蒙牛与伊利的年营收分别仅有4.59亿元和40.1亿元。 然而,光明乳业近日发布了2024年上半年业绩报告。财报显示,公司在上半年实现了127.14亿元的营收,同比下降了10.08%。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2.80亿元,同比减少了17.03%。整体表现为营收和利润双双下滑。 图源:《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半年度报告》 近年来,光明乳业的业绩走势如何?为何其“中国乳业第一股”的增长势头未能持续,反被蒙牛、伊利等后来者超越?面对挑战,光明乳业正采取哪些策略寻求突破?欢迎走进本期搜狐美食「预制风云」。 01 近年来业务收缩 这几年,光明乳业面临着不小的业绩压力,其营收状况自2022年起便呈现下滑趋势。根据官方财报的数据,2022年光明乳业营收282.15亿元,同比下降3.39%。2023年,营收降至264.9亿元,降幅扩大至6.13%。 图源:中国证券报 反观同行业的表现,2023年伊利股份以1261.79亿元的营收稳居行业首位,蒙牛乳业则以986.2亿元的营收紧随其后,两者均展现出强劲的市场实力。可以看出,曾经的行业领军者,如今位居第三的光明与这两者的差距正日益扩大。 并且,光明乳业的利润也经历了波动,其中2021和2022年均有所下滑。然而,2023年出现了转机。尽管营收持续减少,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实现了显著增长,达到了9.67亿元,增幅高达168.1%。根据媒体公开报道,此番亮眼表现主要归因于公司通过“卖地”获得的土地补偿款收入。 《中国房地产报》揭示,光明乳业在上海浦东新区成山路777号地块进行收储,确认了土地补偿款收入。公告显示,该地块分为两个部分,补偿款分别为约4.24亿元和823.18万元。 还有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异常现象,财报揭示上半年光明乳业的扣非归母净利润(3.48亿元)竟高于归母净利润(2.80亿元),这一差异主要归因于非经常性损益中的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尤其是生物资产(涵盖肉牛、奶牛、种公牛等)的淘汰所带来的高达1.03亿元的损失。这进一步反映了光明在市场竞争、资产管理、成本控制和销售方面的压力。 图源:《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半年度报告》 02 主力产品消费半径较短 全国化布局艰难 根据中国经营网的调查,光明乳业早在1992年就从法国引进了牛奶保鲜概念,即巴氏奶,这种低温巴氏杀菌的鲜奶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鲜奶的营养成分与天然风味,深受消费者喜爱。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分析,低温鲜奶的生产过程非常讲究,需经过72°C至85°C的短暂加热(大约10至15秒),且整个生产链都需在0°C至4°C的冷藏环境下进行。这一系列的严格要求,使得低温鲜奶的生产门槛与供应难度均相对较高,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光明乳业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 图源:信息时报 不仅如此,光明乳业的成功背后是其对新鲜牛奶和酸奶的长期坚守。光明乳业前董事长王佳芬曾表示,“我们的主营产品一直都是新鲜牛奶与酸奶,我们的基本战略一直强调新鲜,没有动摇过。” 然而,由于低温奶的产品特性以及在上海市深耕多年的销售资源,光明乳业的主要市场集中在华东地区。投资界指出,尽管公司推行“稳固上海,做强华东,优化全国,乐在新鲜”的发展策略,但在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其来自上海的收入下降了约5%。同时,光明在外地市场的扩展也遇到了挑战,自2021年以来,外地市场的营收不太理想。 对比其同行的表现情况,伊利与蒙牛则采取了与光明乳业不同的市场策略。相较于光明乳业聚焦于低温奶市场,伊利和蒙牛在同一时期大力推动了常温奶的发展。常温奶凭借其较长的保质期特性,有效拓宽了产品的运输范围,降低了物流成本,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并满足全国各地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正是基于常温奶的这些优势,伊利和蒙牛成功地将业务版图扩展至全国,实现了市场的广泛覆盖。 此外,低温鲜奶市场表现出一定的疲态。根据尼尔森IQ的调研数据,2024年前七月,全国线下低温鲜奶市场销售额45.1亿,同比下滑6.9%。 03 联动创新与海外布局 据官网介绍,光明乳业的历史可追溯至1911年,至今已有113年。在这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光明乳业始终致力于提升国民的营养健康水平,积极参与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营养支持,同时推动包装盒分类回收,助力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不仅如此,光明乳业母公司光明食品集团还涉足粮食、花卉、奶牛育种领域,并开设便民社区食堂,确保千家万户吃得丰富、吃得安心。据《新民晚报》统计,上海市场80%的鲜奶、70%的蔬菜、60%的大米、50%的肉类和30%的鸡蛋等农产品均来自光明食品集团。 除此之外,2019年起,光明乳业启动了与多个知名IP的跨界合作计划。他们与大白兔奶糖联合推出了“大白兔牛奶”,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同时,还尝试与泸州老窖合作,创新性地制作了“酒香月饼冰淇淋”,满足了消费者对于新奇口味的需求。 光明乳业还在业务范围上做出新尝试,开设了“光明悠焙”烘焙店,为消费者提供多样的烘焙产品。在品牌包装上,他们也与上海博物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等合作,推出了联名包装,进一步增强了品牌的识别度和文化内涵。 图源:新华网 正如光明乳业在2024年半年报中透露,公司将持续加大品牌和营销的投入,“加强数字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传播,把握网红经济、粉丝经济、社区经济等新热点,打造私域流量,提升品牌年轻化指数,把品牌、产品推广与市场营销紧密结合,实现精准投放,带动公司业绩增长。” 面对国内乳品市场竞争加剧的形势,光明乳业逐步将业务拓展至国际市场。一直以来,公司都积极向海外市场拓展。回溯历史,早在2010年,光明乳业就已收购了新西兰的新莱特乳业有限公司,成为其重要股东。但其海外子公司被曝出高度依赖光明乳业的资金支持来维持运营。 据《新京报》报道,今年8月20日,继提供超5亿元贷款后, 光明乳业再次融资1.85亿新西兰元为新莱特偿还债务。 图源:《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新莱特向光明乳业控股定向增发股份的公告 尽管光明乳业高度重视新莱特及其海外市场的发展,但新莱特的财务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据《南方都市报》的统计,2023年新莱特实现营收73.61亿元人民币,然而净利润却亏损了约2.96亿元人民币。到了2024年前五个月,亏损情况持续,达到了9437.98万元人民币。因此,关于新莱特是光明乳业的增长动力还是财务负担,尚无明确结论。 “新鲜牛奶是光明乳业发展的底板,必须保持行业第一的地位。”光明乳业掌舵人黄黎明曾明确表示。 目前,全国乳业市场已基本由蒙牛和伊利两大巨头主导,且新兴品牌不断涌现。对于行业前三却困于区域性的光明乳业来说,如何让低温奶业务突破地域限制,拓展至全国甚至全球市场,是这个百年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搜狐美食对食饮行业保持关注。 撰文|思佳 编辑| Mu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