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路比做人,不同的路当有不同的气质。318国道的气质是什么?有人说是奇美,有人说是奇险。 318国道东起上海人民广场,西至西藏聂拉木县,沿北纬30度线横跨中国东西。说她奇美,因为沿着这条路,你能穿越平原、丘陵、高原、盆地、湖泊、山脉、冰川、原始森林;说她奇险,因为修筑318国道西段时的艰险在世界公路史上前所未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由此发端。 今年7月间,解放日报“信仰之路Ⅱ·大国之道”报道组循318国道采访。一路上,我们逐渐意识到,318国道的奇险与奇美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甚至是有因果联系的:正因为筑路先辈克服了奇险,后人才得以领略沿途的奇美。 古人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今天,我们可以说,318国道的险与美可以兼而得之了。 318国道,全长5476千米,横跨中国东、中、西部,它的一头是时尚繁华的上海市人民广场,一头是西藏聂拉木县樟木镇的中尼友谊大桥,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方之间,“只”隔了一条路的距离。 今年7月,我们沿着318国道一路西行,驶向中尼边境的318国道终点。 樟木一直是中国面向南亚的重要门户,凭借发达的边境贸易,它一度被誉为“西藏小香港”。然而,一切繁荣热闹随着2015年尼泊尔8.1级大地震戛然而止,损毁严重的樟木镇近乎成了一座空城。 直到去年9月1日,关闭8年的樟木口岸才恢复客运功能,全面恢复通关。一年后,这里的出入境人员就超过了39万人次,成为西藏出入境人员最多、最为繁忙的口岸。今年以来,随着各支重建力量的入驻,昔日的边陲明珠或将重现繁华。 挺进樟木 在聂拉木县城中心,有一个“国道318终点聂拉木人民广场”,这些年,不少人把这里当做318国道的终点,前来打卡。殊不知,这其实是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后新建的一个地标。而318国道真正的终点,还在30多公里之外的樟木口岸中尼友谊桥。 位于聂拉木县城的国道318终点聂拉木人民广场。 本文图片均 雷册渊 摄 中尼友谊桥位于樟木沟沟底,出聂拉木县城到中尼友谊桥的30多公里内,海拔从近4000米急剧降至1770米,高度的落差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地貌、植被和景观。樟木沟完全不同于青藏高原常见的模样,更像是内地才会有的山水,这种体验让许多到访者终身难忘。 山高谷深,郁郁葱葱,柏油公路在山间盘旋而下。越往深处走,林木愈加茂密挺拔,到了海拔3000米以下,就像进入了一个别有洞天的全新世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带来了丰沛的雨水和常年萦绕山间的云雾,细长的瀑布飞流直下。常年奔走在G318一线的司机小哥也不由感慨道:“真像一条条洁白的哈达挂在山上!” 樟木沟完全不同于青藏高原常见的模样,就像进入了一个别有洞天的全新世界。 山路崎岖,又恰逢雨季,车辆多次途经被雨水和泥石流冲毁的路段,有时崖壁激流从头顶瓢泼而下,湍急的波曲河在山崖下滚滚而过,让人心惊。 雨越下越大,能见度降到了最低,即便正是中午,光线也好似傍晚一般。我们的车行至友谊隧道前段,因为危隧改造工程施工,只能原地等待。 “这个季节就是这样。”养路工人巴桑卓玛裹着一块塑料布坐在路边的石墩上,在大雨中瑟瑟发抖。她的工作是看住来往的车辆,在交通管制结束前,不让它们再往前走。这里一年中几乎有半年以上都是阴雨连绵,雨水造成滑坡、塌方是常事,道路保通任务艰难繁重,抢修也险象丛生。 雨季的G318聂拉木-樟木段险象环生。 “三天两头都在修路,很辛苦。”巴桑卓玛说。这位21岁的藏族姑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以前在家里放羊、带娃,每月只能收入2000元左右,和丈夫一起成为养路段的临时工后,每人每天能领到200元工资。虽然收入提高了不少,但养路的辛苦让她非常想家。 路遇危隧改造工程施工。 震后“空城”有了人气 不知转了多少个弯,终于来到了这座挂在半山腰上的小镇,樟木镇。318国道到了这里,宽度已不足10米,是樟木镇的唯一街道,且都是坡度在30度以上的“之”字型道路,镇上所有的房屋依路而建。 “你别看这里只是个镇,地震以前可比有的县城还要热闹。”司机小哥告诉我们。 樟木,藏语意为“邻近的口岸”,与尼泊尔接壤,距拉萨约750公里,距尼泊尔的首都加德满都只有120公里。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樟木镇的人口只有300人左右,由于交通不便,几乎与世隔绝。1965年樟木口岸开放,成为西藏最大的一类陆路口岸,承担了中国与尼泊尔80%以上的贸易量,樟木镇开始红火起来。商人、游客、香客、往来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的登山队和科考团在此汇集,最多时达到5万之众,是当时聂拉木全县人口的2.5倍。当年这里甚至还设有中国人民银行,可以想见其繁华热闹的程度,樟木镇也一度被誉为“西藏小香港”。 远眺挂在半山腰的樟木小镇。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特大地震,邻近的樟木镇受灾严重,当地居民在政府的帮助下,全部迁入日喀则市内新建的樟木新区。由于口岸关闭,居民外迁,加上前几年的疫情影响,樟木镇几乎成了一座“空城”。 我们的车缓缓驶入樟木镇,318国道两旁,当年的民宅、宾馆、服装店、百货店、川菜馆、尼泊尔餐馆、酒吧、网吧……高低错落,依稀还能看到汉、藏、英三种文字书写的招牌。不少建筑因为地震而歪斜、倒塌,墙体上留下的巨大的裂缝昭示着那场地震的破坏程度之大。 大地震后的樟木小镇几乎成了一座“空城”。 “去年我进来过(樟木镇)一次,空荡荡的,街上看不到一个人,偶尔钻出几只流浪狗,冷清得可怕。”司机小哥说,“但这一次来,感觉人气比以前旺多了”。 今年,“高标准推进樟木镇恢复重建,尽早重现昔日繁华”被写进了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把樟木镇建设成为面向南亚开放的现代化口岸城镇、打造樟木口岸特色小镇的详细规划也在展开。 318国道沿线停满了小汽车和施工车辆,不少工人正在清理废墟。一位中国交建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目前已经完成了对樟木镇地质情况的摸排,对风险点进行了加固,今年恢复重建的施工作业正式开启。 晚上8点,镇里突然停了电,所有人都涌到唯一的一家超市里采购食物。借着烛光和手机电筒的灯光,店主忙得不亦乐乎:“好久没见到这么多人了!” 最繁忙口岸重回巅峰 第二天一早,我们继续从樟木镇向318国道的终点——樟木口岸中尼友谊桥进发。谁知,由于连日阴雨,头一天夜里,一颗巨石从上山滚落,砸断了道路。只剩最后4公里,路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修通,我们一行人果断决定,下车徒步前进。 被巨石挡住去路。 为我们带路的工作人员已经在樟木镇工作了14个年头,我们边走边聊,他讲起了樟木口岸的历史: 以前,樟木全镇每年的货物贸易总额仅有千余元。1983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喜马拉雅山脉,国务院正式批准樟木口岸为国家一类通商口岸,这里的贸易才开始真正红火起来。2009年,中尼公路大规模改造工程完成,从拉萨到樟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日抵达”,樟木口岸新联检大楼也建成启用,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得以进一步完善,樟木真正成为西藏与南亚国家间贸易往来的“黄金通道”。 走着走着,只见滚滚波曲河上,一座桥飞跨两岸。再走近些,桥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樟木口岸和界碑巍然伫立,桥中间的铁门即是国境线,也是318国道的终点,我们到了! 波曲河上的中尼友谊桥。 樟木口岸,其连接的中尼友谊大桥即国道318的终点。 该工作人员告诉我们,2015年尼泊尔地震对樟木口岸破坏严重,口岸功能一度暂停。2019年5月恢复货运通道功能后,一直处于对尼单向出口货通状态。直到2023年5月1日,樟木口岸才正式恢复对尼进出口双向货通;9月1日,恢复客运通关。 一年来,樟木口岸进出口货物总值达24.4亿元,总量达9.6万吨;出入境人员达39.47万人次,占自治区同期总量的74.14%。樟木口岸又一跃成为西藏出入境人员最多、最繁忙的口岸。 在樟木口岸,艳丽的塔塔牌货车是绝对的主角,每隔几分钟就有一辆车或从尼泊尔入境,或满载而归。货车车身和驾驶室都被司机的精心装扮,一眼就能辨认,有的车厢上还挂着两国国旗、涂着彩色涂鸦“中尼友谊”“好兄弟”…… 吃完早饭正等对岸尼泊尔人来光顾店铺的中国边民。 在路边经营着一家百货商铺的尼玛大哥是土生土长的樟木人,地震前他的母亲就在镇上经营一家小卖部,地震后他们一家搬到了日喀则樟木新区的安置房里。 去年,通过政府抽签,他幸运地租下了口岸不远处的这间商铺,说到未来,他充满希望:“我们都很想念樟木,真期待五年后小镇能够重建好,到时候我的家人、邻居都能回来,我们再把家乡建成繁华热闹的‘西藏小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