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酒的起源和发展几乎伴随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因此酒文化也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与“酒”相关的历史典故和文学作品。 北宋大文豪苏轼曾在中秋佳节,想起多年未见的弟弟苏辙,对月感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唐代诗人王维送别友人,赠诗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在很多时候,酒成了中国人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载体,其内涵也随着饮酒之人感情的变化而变化。但我们必须要区分的是,“酒文化”与“酒桌文化”是两码事。本期就来阐述一下,何为“酒文化”,以及为什么“酒桌文化”应该被彻底剔除。 酒 中国的酿酒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只是那时候的酒太过粗糙,与其说是“喝酒”,到不如说是“吃酒”。这个时候的酒,我们甚至还不能称之为“饮料”。到了夏朝,酒文化就已经十分流行。夏朝有一种叫爵的酒器,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青铜器,在中华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古云:“杜康造秫酒”,杜康作为夏王朝的五世国王,亲自造酒,可见当时人们对酒的重视程度。乡人于十月在地方学堂行饮酒礼:“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友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可见,这时的酒就已经具有了相当丰富的寓意和内涵; 爵 商代酿酒业同样十分发达,青铜器制作技术提高,让中国的酒器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作酒有了成套的经验,出现了“长勺氏”和“尾勺氏”这种专门以制作酒具为生的氏族。当时的酒精饮料有酒、醴和鬯,饮酒风气很盛,特别是贵族饮酒极为盛行,酒的广泛饮用引起商统治者的高度重视,纣王造酒池可行船,整日里美酒伴美色,商代留下了“酒色文化”。 我们现在总是拿来指责别人的“沉迷酒色”就起源于这一时期。商纣王的“酒池肉林”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青铜爵 到了周朝,统治者开始倡导“酒礼”与“酒德”,把酒的主要用途限制在了祭祀上,于是出现了“酒祭文化”,酒成为了一种“祭祀工具”。这一时期民间的饮酒习俗,以乡大夫为主人,处士贤者为宾。 饮酒,尤以年长者为优厚,“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其尊老敬老的民风在以酒为主体的民俗活动中有生动显现。 酒祭文化 唐朝是我国酒文化的最高峰,这一时期的酒是与“文人墨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当属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琴棋书画,只要是在“文人”的范畴,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不会喝酒。但唐代的饮酒习惯与现代有所不同,当时的人们通常是在吃完饭后饮酒,且不求快,讲究“徐饮”。 这种喝法显然是更为健康的,因为饱食之后往往是喝不了太多酒的,即使喝酒也不会太容易醉。 酒文化的内涵包括但不限于以上这些,但酒对社会产生的危害,同样是在它诞生之初就开始显现出来的。 唐朝酒文化 禹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提出“禁酒”(或“限酒”)意愿的统治者,据《战国策·魏策》载:“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绝旨酒”即表示自己不饮酒,作为当时的统治者杜绝饮酒,禹相当于是以身作则,为百姓和统治阶层做了示范。历史的发展轨迹也验证了禹的观念是正确的,夏、商两代的末代统治者,都是嗜酒如命,官员们也都酗酒成风。 禹 西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明令禁酒”的朝代,且出现了成文规定《酒诰》。《酒诰》的基本含义,就是:不要经常饮酒,只有祭祀时,才能饮酒。对于那些聚众饮酒的人,抓起来杀掉。 《酒诰》中禁酒之教基本上可归结为,无彝酒,执群饮,戒缅酒,并认为酒是大乱丧德,亡国的根源。它构成了中国禁酒的主导思想之一,成为后人引经据典的典范。 酒诰 秦汉两代对酒依然采取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措施”。如西汉前期实行的“禁群饮”制度。据《史记·文帝本纪》记载:“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西汉景帝中元三年、东汉和帝永元十六年、顺帝汉安二年都曾先后下令禁酒。可见,酒对于社会的“消极影响”统治者早就已经看到,古代的社会贤达、能臣干吏们,更是对此一清二楚。 例如孔子认为,不知酒量多少的时候,不能乱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论语》据《韩诗外传》载:“齐桓公置酒,令诸大夫曰:后者饮一经程。管仲后,当饮一经程。饮其一半,而弃其半。桓公曰:仲父当饮一经程,而弃之何也?管仲曰:臣闻之,酒入口者舌出,舌出者言失,言失者弃身。与其弃身,不宁弃酒乎?”,看到了吧,这才是对待“酒”正确的态度。 中国古代的酒文化,基本不会逃出两大范畴:要么用于礼仪活动(如祭祀),要么用于抒发情感(包括“对人”和“对己”)。而酒桌文化,则是彻彻底底的糟粕,这不是我下的定义,这是源自《人民日报》的观点,是主流价值观的导向。 酒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但“酒桌文化”没有。当下的酒桌文化其实是产生于液态白酒勾兑技术(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嫁接在“酒文化”上的畸形产物。是技术革新导致酿酒成本大幅下降的结果。 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下,虽然也有类似的“酒桌文化”,但大多发生在官场,与政治紧密相连,底层百姓是不可能经常喝酒的。也就是说这种文化天然就带有浓厚的“官僚主义色彩”和“强权色彩”,是一种彰显地位、权利甚至是行使特权的“手段”。 可现在倒好,这种恶习变得更加普遍了,它可以随时随地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景,成为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为非作歹的“工具”。 酒桌文化 酒桌文化中最为人所痛恨的当属“劝酒”。劝酒源于敬酒,敬酒本是宗法社会遗留下来的旧俗,是有社会等级区分的,臣敬君,子敬父,弟敬兄,晚辈敬长辈等。敬酒首先是下对上的互动,相对没有强制性。 但,上对下的互动,可称作回敬,也可以是主动敬,就有了极大的强制性。现在我们能看到的父母让孩子给别人敬酒,或者某位在主动提出敬酒(要敬一圈,即和每个人都喝)后,其他人也要很知趣的“依次敬酒”,否则就是折了别人的面子。 劝酒 可是中国人真的爱喝酒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答案都是否定的。如果你觉得你身边的人都很爱喝酒且频率很高,恐怕你得审视一下你所处的环境了。我不止一次的看到酒桌上他们一边面目狰狞的一饮而尽,然后迅速的拿起水杯大喝一口。 然后这些家长还劝孩子尝试喝酒,说酒好东西..... 为什么会有“劝酒”和“敬酒”,就是明明不爱喝自己硬要喝同时强迫别人喝,更不用酒喝多了后让人丑态百出,会把人性最“恶心”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 逢年过节亲戚朋友的聚会上,单位、公司同事间的聚会上,被迫维系但关系一般的“熟人”之间的聚会上。不同的场合下,酒桌文化都在发挥着它的“作用”:喝酒会成为晚辈尊敬长辈的表现方式;会成为上级逼迫下级阿谀奉承、表示衷心的手段;会成为同级之间互相攀比吹牛时壮胆的工具。归根结底,酒桌上的这套东西根本不配称之为文化,它的“发明者们”同样是一群没有文化、无知愚昧、秉性恶劣的可憎之人。 当越来越多的后辈离开校园踏入社会后,他们对“酒桌文化”的厌恶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可以说,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在这中间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酒精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过度饮酒只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根本不存在“软化血管”一说。 前茅台董事长季克良说茅台能护肝,那更是无稽之谈。最神奇的是,为此他们还专门进行了学术研究,用科研成果来支撑——资本的力量,我们早就见识过了。 就在不久之前,这位前董事长再次语出惊人,认为“年轻人不喝茅台酒,是小孩子不懂事。”此言一出立刻引来网友的一致声讨。事实胜于雄辩,年轻人对于酒和酒桌文化到底是一种什么态度,就摆在眼前。 酒也许会一直存在下去,但“酒桌文化”早晚会被“消灭”。因为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随着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事物,必然会被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