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大坝究竟是壮举还是败笔? 三门峡大坝,这一黄河治理史上的宏伟工程,曾被寄予厚望,期待能彻底解决黄河泛滥的千年难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大坝却引发了陕西和河南两省的激烈争论。2003年的渭河洪水更是将这场积压多年的不满推向高潮,陕西15位人大代表联名要求废止三门峡水电站,县长薛东江甚至扬言要炸掉水库。 黄河灾祸与治水伟业 黄河,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不仅滋养了华夏大地几千年的文明,也因其频繁的泛滥给沿岸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黄河的泥沙汹涌,尤其在雨季时的暴涨,常常让人们谈黄河色变。古籍中多有记载,黄河泛滥成灾,毁坏庄稼,淹没村落,造成无数人流离失所。 上古时期,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甚广。大禹为了治理黄河的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带领人们疏通河道,建造堤坝。 近代,黄河的水患更加频繁,尤其是在1938年的"黄河大决口"事件中,当时的国民政府为阻挡日军西进,采取了炸毁花园口大堤的极端措施。 此举虽然暂时阻挡了敌军的进攻,却导致黄河改道,数百万民众因此失去了家园,惨遭洪水和饥荒的双重打击。 新中国成立后,治理黄河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1957年,经过20多年的调查和讨论,中国政府终于决定在三门峡修建一座大型水坝,以期彻底解决黄河的水患问题。 尽管建设三门峡大坝的提议被大多数人同意,但它一开始是引起了陕西省的强烈反对的。陕西地处黄河中游,修建三门峡水库意味着陕西将要迁徙70万人口,失去大片的关中沃土。这对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当时的陕西省政府多次向中央政府提出抗议,认为大坝的建设将给陕西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但在国家利益面前,陕西省最终选择了妥协和支持。 在1957年4月的全国动员大会上,陕西代表虽然心有不甘,但仍表达了对大坝建设的支持。 随着大坝建设的推进,陕西的迁徙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成千上万的农民被迫离开他们世代居住的家园,搬迁到陌生的地方。 为了安置这些迁徙的居民,政府在各地设立了安置点,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大坝终于在1960年建成,黄河的水流被成功截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库。 修建三门峡大坝的代价 大坝建成后的头几年,黄河的水患问题似乎得到了控制。然而,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隐患。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携带的泥沙不断在三门峡水库中沉积。每年平均16亿吨的泥沙,逐渐抬升了水库的底部,使得库容减少,水位升高。 仅仅二十年间,渭河河床就平均抬升了3-5米,形成了超过160公里的"地上悬河"。这一现象不仅威胁着渭河两岸的居民,也给陕西省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渭河的泥沙淤积问题日益严重,每逢汛期,渭河两岸的居民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一旦发生洪水,渭河的堤坝可能会被冲毁,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为了应对这一威胁,陕西省政府和当地居民多次向中央政府提出建议,希望能够拆除三门峡大坝或对其进行改造。 争论的开始 2003年的一场大洪水,成为了这一争议的导火索。渭河的洪水泛滥,不仅淹没了大量的农田和村庄,还引发了中原两大省——河南和陕西之间的激烈争议。 双方因为三门峡大坝积压多年的不满,全部随着洪水倾泻而出。陕西方面认为,三门峡大坝的存在加剧了渭河的泥沙淤积,导致河床抬升,洪水灾害频发。 而河南方面则坚决反对拆除大坝,认为大坝在防洪和发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拆除大坝将给当地经济和居民生活带来巨大影响。 这场争论不仅在地方政府之间展开,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2004年,陕西的15位人大代表联名上书,要求废止三门峡水电站。他们指出,三门峡大坝已经成为渭河水患的主要原因,拆除大坝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更有甚者,渭河地区的某县县长薛东江公开表示,如果有机会,他要把三门峡水库给炸掉! 与此同时,三门峡市政府也不甘示弱,他们在9月份破例越级,直接向水利部提交了一份5000字的长文,直言如果没有了水库,三门峡市人民将失去赖以生存的根基。 为了保住这座大坝,三门峡市政府列举了大坝在防洪、发电和农业灌溉方面的诸多贡献,并呼吁国家不要轻易放弃这项重要的工程。 这场关于三门峡大坝存废的争论,甚至惊动了多位著名的水利专家。92岁的张光斗院士和钱正英院士相继出山,公开支持废弃三门峡水电站。 他们认为,黄河下游的小浪底等水库已经具备了替代三门峡大坝的能力,而三门峡大坝在泥沙淤积问题上依然无法解决,不适合继续承担调节黄河水流的重任。 10月份,河南的32名人大代表也联名上书,反对拆除三门峡大坝。他们在报告中详细地计算了一笔经济账,指出大坝每年2亿元的发电收入,以及90万居民和6万亩土地的去向问题。如果大坝被拆除,这些居民将何去何从,土地又将如何重新分配,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双方的争论愈演愈烈,三门峡大坝成为了2004年中国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陕西方面坚持认为,拆除大坝是解决渭河水患的唯一办法,而河南方面则强调大坝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容轻易废弃。 最终决定 最终,国家经过反复研究和多次调研,决定暂不拆除三门峡大坝,而是采取更加科学的治理措施,缓解泥沙淤积问题。 后来,国家投资上百亿在渭河和黄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建设更多的小型水库和蓄洪工程,分担三门峡大坝的压力,逐步改善渭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在这场关于三门峡大坝的争议中,陕西和河南两省的政府官员和代表们都为各自的利益和观点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在这场为国家利益而共同努力的争论中,三门峡市政府坚持维护大坝,并为此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他们通过提交详细的报告和数据,强调大坝在防洪、发电和农业灌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终赢得了中央政府的部分支持。 然而,为了平衡各方利益,三门峡市也不得不接受对大坝进行改造和优化的决定。 张光斗院士和钱正英院士作为水利专家,虽然支持废弃三门峡水电站,但他们也积极参与了黄河治理的相关工作。 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国家在黄河治理中的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持。尽管他们的建议未能完全被采纳,但他们的努力推动了黄河治理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改进。 三门峡大坝的存废争议和泥沙问题的解决,体现了中国在治水方面的不断探索和进步。如今,三门峡大坝依然在黄河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科学决策和技术改造,大坝的运行更加稳定和高效。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治水理念的不断更新,黄河的治理工作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如今的渭河 信息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2004-03-26三门峡大坝存废之辩 民主与法治网 2007-10-12 三门峡水利枢纽存废之争——豫陕两地 50 年的“黄河官司” 黄河中游“2003·7”特大暴雨洪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