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毕业。找工作。相亲。结婚。生子。学区房。房贷。车贷。调休。保险。健身。打卡。自律。班味儿。牛马。做题。上岸。能量。松弛。配得感。gap。心理咨询。MBTI。综艺。表情包。饭局。饭圈。直播带货。流量。大厂。底层逻辑。消费主义。沉没成本。抖音。小红书。微博热搜。微信未读消息。 我们的生活已经被这一切话语裹挟,要如何才能立即退出? 当我们还在憧憬远方时,有些人已经逃离,或者正在策划逃离中——百度“隐居吧”有一百三十七万一千三百二十七名成员,他们中许多人已经脱离了大城市的主流生活方式,去到更低成本的乡村或城镇,过上隐姓埋名的低欲望生活。 最为典型的就是近年颇受关注的东北城市鹤岗——在这座资源枯竭的城市,因只需两三万就能买到一套房,又有医院、商场等现代便利设施,成为许多人选择“躺平”的圣地。 但在网络热点背后,他们究竟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又是什么,促使他们做下逃离的决定? 带着这些问题,非虚构写作者李颖迪追踪三年,从网络上的隐居者聚落如“隐居吧”、豆瓣小组、QQ群,深入包括东北鹤岗、河南鹤壁、安徽淮南、河北燕郊等多座适合低成本生活、受到年轻人关注的城市,走进当代“逃离者”的生活和内心,完成了纪实文学作品《逃走的人》。 这是一次漫长的旅途,不仅走入陌生人紧闭的家门,更是试图探索我们这一代疲倦但仍拥有微小勇气的心灵:说到底,如何才能得到自由呢?自由又将带我们通向何方?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摄影:DD 逃走的人 “明明还年轻, 这不应该正是踌躇满志的时候吗?” 作者李颖迪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先后在《智族GQ》《时尚先生Esquire》做报道工作,曾长期关注社会事件,如过去几年的武汉火车站砍头事件、湖南益阳养老院暴雷事件、5·22甘肃白银越野马拉松事件,她都在第一批抵达现场的人当中。 当不在事故或灾难的现场,她也和你我一样,是北京千万人中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挤地铁通勤,有时工作到天黑——“夜晚,无数个小小的格子间亮起灯,人行走在高楼的缝隙中,犹如置身海底,有时大雾弥漫,身旁则是飘浮着的光晕。” 作者在鹤岗。 在十号线——北京最拥挤的地铁,每天都有一百多万人被塞进狭窄的列车里——的车厢里,李颖迪沉迷于看百度“隐居吧”的帖子,想象着他们的生活:空无一人的海滩,山路上颠簸的小车,音响里的都柏林乐队,到远方去,上路吧! 在眼前这个如地铁般快速、如晚高峰车厢般拥挤、人人都要费力找到一块立足之地的时代,谁不会被那种将自己抛向无人之地的幻想吸引呢——原野,山峰,河流,还有一间自己一个人独占的房子。 但很少人敢真正放下一切——“我们其实也害怕真的停下——离开既定轨道,比如辞职了,之后还能找到下一份工作吗?就这样迟疑着,踌躇着,不满意想走,想走又不敢走。明明还年轻,按照教科书上的说法,这不应该正是踌躇满志的时候吗?” 她决定,去见这些人,近距离观察他们,看看他们如何做出离开的决定。 以及,他们出走后,是不是真的得到了期许中的自由。 但开始接触到“逃离者”时,她发现,得到的都是一些相似的回复: 就聊到这里吧。 谢谢你的关心,但我不想说。 我的生活你也看到了,只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如果想了解他们离群索居的理由,很难不去讨论他们的过去。但许多去隐居的人,正是希望摆脱过去,也不想和人多接触。她决定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 她也希望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 “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了!” 鹤岗,东北边陲之城,因极低的房价而频繁出现在新闻媒体头条。李颖迪来到这里,租了一间房子,也开始了逃离的生活。 这是一座与雪共生的城市。雪成为人们的度量衡,承担人们的欣喜、担忧与烦闷。伴随雪来的是如梦一般短的白日。下午3点,太阳落下,城市就陷入沉寂。这里似乎天然适合过上穴居的生活——正如来到鹤岗的年轻人所选择的生活。 作者摄于鹤岗 在这座中国最北端的城市,她记录下逃离生活的种种细节—— 下大雪,店铺时而关门,那阵子得靠自己储备食物和水。这里外卖便捷:麻辣烫、麻辣拌、手撕鸡架、鹤岗小串、喜家德水饺。但蔬菜种类不多,可以通过网购弥补这个缺陷。 要度过漫长的冬天,你需要买加绒马丁靴、护耳防风保暖口罩、毛线帽子、围巾、手电筒(一块五毛二,便携式迷你款,强光,因为鹤岗很多地方都没灯)、“线裤”(越厚越好)、长款羽绒服(“至少得长到小腿那儿”)。 哪怕生活不便,冬季漫长严酷,这里却是许多人理想的落脚点。比如李颖迪在鹤岗认识的一对姐妹—— 她们出生在江西赣州一个村子,父亲一直没能结婚,是当地人称呼的“老光棍”,后来娶了有智力残障的妈妈。妈妈比爸爸小十二岁。奶奶说留个后就好了。姐姐先出生,村里因为家里没有儿子而瞧不起他们。过了十五年,妈妈再次怀孕,又生下妹妹。两年前,爸爸意外去世,妈妈也被送进了镇上的养老院。 父亲去世后,伯伯来家中砸门,拿着铁锹,邻居把她们推到厨房,上了锁,把钥匙从窗户丢到她手上。伯伯在窗外,拿着石头。伯伯、伯母、叔叔,姐姐说,他们想拿走房子,土地,和妈妈的低保补助。 那时,姐姐在赣州一间服装厂工作,做助理管机器,每月工资六千。后来厂里裁员了。她从网上看到鹤岗的新闻,觉得房价便宜,能做落脚之地。 在鹤岗,我认识了几个与花花有着相似过去的女生:她们出生在农村,自小被家人告知一个女人没有位置,存在的目的是要为他人服务,职责是烧饭、扫地、洗碗、生孩子。她们带着摆脱过去的想法来到了鹤岗。 摄影:DD 在媒体的鹤岗叙事中,男性总是占更多的声量和关注,女性群体却很少被提起。以细腻、共情的女性视角,作者聚焦那些逃离原生家庭的女孩,写出她们身而为女在追逐自由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以及脱轨生活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自由。如同书中有个逃离的男生所说:“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了。”也许更重要的是后面一句:“我可以选择不要。” 在《逃走的人》中,有一个叫林雯的年轻女性,在来鹤岗之前,是某家手机回收公司的客服,工作对她来说是一连串的计时—— 每当一个客户的对话框弹出来,林雯面前的屏幕上就会同时出现一个变动的小方框——“计时:00s,01s,02s,03s,04s,05s,06s,07s,08s,09s,10s……” 十秒内回复每个问题。十秒内找到合适的用语,敲下键盘,发送并回答。她不能走神。 作者摄于鹤岗 在机械工作之外,还有家里的催婚,还有给她安排的二十多次相亲。2021年10月31日那天,她把钥匙扔在鞋柜上,拖着行李箱,从江苏常州的家里出发,坐上去鹤岗的火车。她花了六万块买了一套房子,养两只猫,精心布置家里的每个角落。“终于没有工作、相亲、工作、相亲,还有围绕在身边的那些声音了。”她说。 很多年前,她在网上看见过一种水母。水母有个漂亮的名字,叫“大西洋海刺”。现在在自己的客厅里,她终于可以自己做主了。她买了两只大西洋,放进月光水母缸,每天用针筒给它们喂丰年虾卵,每隔三四天换一次水,按照表上的量配海盐,小心翼翼照料。 晚上,她关掉房间里的灯。黑暗中,水缸照着暖色的光,水母伸展又收缩着柔软的身体,像在月光下浮游。林雯会看着两只水母,就像看着新的生活和新的自己。 作者摄于鹤岗 “所谓自由, 是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吗?” 作家许知远在读完《逃走的人》后评价道:“这本书拓展了我的视野,原来一群年轻人是以这样的方式应对时代。逃逸或是一种怯懦,也可能是一种勇气,一些时候,我们需要脱轨来辨认自身。” 不过,这并不是一本全然赞颂逃离的书,它也试图为我们探索自由的代价,以及自由的终点。 有人通过逃离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掌控权,但生活的真相往往不止一个,书中就记下了逃离生活的百态—— 有人觉得世界马上就要开战,在家中打造了一个存有六百个罐头、三十箱饼干、二十箱矿泉水的仓库; 有人在客厅沙发上放着硅胶娃娃,“她”一直坐在同一个位置,没有挪动,他靠着“她”一起看电视,打发漫长时间; 有人从一种不自由,陷入另一种不自由——失去与外界联系,找不到自己的生活目标,最终陷入自由带来的代价中。 这是一本带着巨大问号的书,同时也是一本提供无数种鲜活答案的书。它为我们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一场人们将自己作为试验品的生活实验,但它并未替我们解答人生这个终极命题,而是促使我们通过他人的选择去思考自己的人生—— 所谓自由,是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吗?就像人站在一个广场,或是一条漆黑的甬道,此刻,面前出现一些不同的分岔,像手指离开手掌那样延伸开去。分岔尽头会是什么?亮光?一片朦胧不清的雾?又或是黑暗? 也许,逃走不是一切的终结,而是一切的重新开始。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 THE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梁漱溟文化思想|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周晓虹对话钱锁桥|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群学君对话舒国治|群学君对话叶兆言|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杜春媚对话郭海平|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谷岳:我的行走之旅|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周志文:人间的孔子|严晓星:漫谈金庸|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毕淑敏读者见面会|徐新对话刘成|谢宇教授系列演讲|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叶檀读者见面会|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谢辰生口述》|《袍哥》|《年羹尧之死》|《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旧影新说明孝陵》|《光与真的旅途》|《悲伤的力量》|《永远无法返乡的人》|《书事》|《情感教育》|《百年孤独》|《面具与乌托邦》|《传奇中的大唐》|《理解媒介》|《单向度的人》|《陪京首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诗经》|《霓虹灯外》|《植物塑造的人类史》|《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拉扯大的孩子》|《子夜》|《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骆驼祥子》|《朱雀》|《死水微澜》|《通往父亲之路》|《南京城市史》(新版)|《被困的治理》|《双面人》|《大名道中》|《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九王夺嫡》|《乡土中国》|《白鹿原》|《冯至文存》|《在城望乡》|《海阔天空》|《遗产的旅行》|《城堡》|《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了不起的盖茨比》|《南京城市现代化路径研究》|《湖中之云》|《社会变革的棱镜》